木兰围场
围场的前世今生
专家告诉我们,按照满族的说法,“木兰”为“哨鹿”的意思。《清史稿》载:哨鹿是一种诱猎方式。当年的围场,位于“蒙古各部落之中,周一千三百余,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远比现在的围场县大,且多在蒙古境内。内设大小七十二围,相距二三十里不等,轮换行猎,以利于禽兽生长。而当时很多是以山区为主,并非总在草原上行围。
史料说,从前这里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聚集的天然名苑。“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猎之所,史载,从康熙至嘉庆年间,皇家在木兰围场狩猎就达上百余次。
当时的木兰围场,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骑兵,按预先设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头戴鹿角和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要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而来,雄鹿为夺偶而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到包围圈缩得很小,野兽非常密集的时候,大臣就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后是大规模围射。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有一幅《乾隆木兰图》,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围猎的情景。
康熙一生参加围猎四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都极为壮观。先由康熙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然后就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帐篷为“内城”,二百五十多座大帐篷为“外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拂晓,在上万官兵齐声呐喊下,康熙首先一马当先,引弓射猎,每有所中便引来一片欢呼,然后扈从大臣和各级将士也紧随康熙射猎。围猎结束后,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饮酒歌舞,摔跤比武。汪灏在《随銮纪恩》中,曾生动描写了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围猎时与蒙古贵族们的关系:陪同随围的蒙古贵族们“世受国恩,各抒忠悃,每岁如家人事其主,而皇上遥临塞外,亦如游内府苑囿,推心置腹,只左右亲随十余人。”这样融洽无间的关系,边防岂能不安?而作为康熙本人,他一生身先士卒打过许多著名的战役,但在晚年,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打猎的成绩,因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生命力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