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以不断繁衍的人数和无与伦比的血统深刻影响着这座小城
对于全世界几百万孔氏家族成员而言,曲阜无疑是他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圣城”。几千年来,作为实际意义上文化“副都”的曲阜和“第一家族”紧密相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今,随着孔子地位的提升,孔氏家族和曲阜再次进入主流话语,而他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使命则早已不同。
26岁的孔繁文200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是孔府的导游,闲时帮母亲照看孔府门前的摊位,一月差不多有近一千元的收入。“感觉他离我很近,也很远。”提起祖宗孔子,孔繁文说。接过他递过来的名片,记者看到上面印有“孔子七十四代孙”字样。
“现在妻子正怀孕,等以后孩子大点儿我可能会出去闯闯。”孔繁文对于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但他有自己的顾虑,“祖先不是说‘父母在,不远游’吗?”
孔子不会想到,几千年后他的子孙人数会如此庞大,并且他还为众多后嗣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饭碗。在曲阜,有句俗语叫“无孔不成席,无孔不成村”,整个曲阜总人口在60万左右,孔姓族人大约15万。几千年来,孔氏家族以不断繁衍的人数和无与伦比的血统深刻影响着这座小城。
“孔姓是曲阜的主要社会力量,受传统教育深一些。从春节贴的对联上你能很容易看出与别家的不同,一看就是诗书人家,”讲到孔氏族人的诸多风俗,曲阜孔子后裔联谊会办公室主任孔德铭说,“族人们见了面问多大,不是问年龄,而是问多少代,该喊什么称呼就得喊什么称呼,尤其是拜年的时候,经常会有老头叫小孩爷爷的,不能乱了规矩。”67岁的普通农民孔宪春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乱了辈分,那不成畜类了吗?”
孔宪春告诉记者,孔氏族人为避讳二世祖孔鲤,过年不吃鲤鱼,改鲤鱼名为红鱼。
颜庙街一孔姓人家,孙女第二天要考公务员,奶奶专门给包了饺子,“起脚的饺子落脚的面”,以此祈愿。虽然孔氏家族早已不再享有特权,但很多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还保留着,特别是这些旧城小街巷里。
在曲阜,孔子被神化了,而他的直系后代也被圣化了。衍圣公府(即孔府)历经三十二代主人,中国江山多次易手,而这一府第从未改姓。至于孔林,则是世界上延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3800亩,垣墙周长14。5里,自从孔子殁后葬于此,这里就成了孔氏家族的专用墓地。
孔林里埋葬了子思、孔尚任等著名后嗣,也安眠着数十位衍圣公,更埋葬着十万多普通孔氏后人。孔德铭向记者介绍,目前孔林还可以葬人,过去有一个区域划分,目前以曲阜孔氏为主,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有新式坟墓,要合乎尺寸、规格,花费200-400元土地使用费,就可顺利入葬孔林,不过也有两种人除外:触犯族规的不肖子孙和触犯朝廷、国家法律的犯人。
孔林中经常会见到有人下葬,风雨潇潇中,但听几声嚎啕,一抔黄土。孔氏族人就用这样的方式安葬于先人之侧,也安享着先人留下的最后一块土地。每年清明,适逢轰轰烈烈的春季祭孔,孔宪春都会去给祖先上坟,“只是给自己爹娘或者近亲烧纸,别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孔宪春告诉记者,“再过些年,我也得给自己在这里找块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