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人间仙境蓬莱阁的神话及民间传说一览

人间仙境蓬莱阁的神话及民间传说一览

2010-5-24 10:17:34   网友评论来源:蓬莱阁官网  
   复制链接 |   

  文艺中的八仙

  八仙因为全真道的宣传需要,大概首先由戏剧故事作普及,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民间,再转化为口头文学,遂如野草一般,迎着春风生长,处处皆有它的根苗。因此,表现八仙的各种民阳文艺形式,都不比民间传说故事的兴旺发达,其他的形式都不免成为口头文学的附庸。

  种种迹象表明,关于八仙的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作品,多肇始于元明杂剧。全真教盛行之时,也正是元杂剧流行之日。借了杂剧来宣传教义,是全真教的传播者所注意到了一个方面,也是那个时代剧作者的一种时髦。张庚、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论说元杂剧重要作者马致远时,把这一点说得十分明白:

  至于马致远一再选择“神仙道化”的题材,却与全真教流播是分不开的。全真教兴起于宣和之后,经历数世,至蒙古太宗十三年,秦志安撰《金莲正宗记》,遂初备教史。这部教史除掉载入王重阳、马丹阳等七真事迹,并且附会神仙故事,于是有了全真教传自钟离权、吕洞宾的说法。《黄粱梦》、《岳阳楼》写钟离权度吕洞宾,吕洞宾度柳精;《任风子》写马丹阳度任屠,失传的《王祖师三度马丹阳》,都是当时北中国民间流传的神仙故事和七真异迹。马致远选择这些故事编成杂剧,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合拍。如前文已述及的,全真教实为儒、释、道之合流,是儒家的变种。它与南渡以前的道教有异,不以“飞升炼化”,“祭蘸穰禁诞夸”,而“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 ( 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 ) 所以金元之际,教徒中有很多“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士人。马致远悲观反世的人生观与全真教的教义自然容易结合,从而借助全真教的神仙故事和七真异迹,在杂剧中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马致远一生共写了 15 个剧本,其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和《开坛阐教黄粱梦》写八仙人物,《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和《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写认八仙为祖师的全真教代表人物。这样以来,马致远可以说是研究八仙故事流传与全真教、与元杂剧关系最重要的一位作家。

  马致远的剧本之外,还有“八仙戏”。如:《铁拐李岳》 ( 全名《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或《岳孔目借李铁拐还魂》 ) 。对于这剧的作者与剧情,郑振锋先生说:

  “岳伯川,济南府人,或云镇江人。作剧二本,今存《吕洞宾度铁拐李》一本。《铁拐李》原是一本题材很陈腐的‘神仙度世剧',惟此剧较为新奇之点乃在:岳寿死后,却借了李屠的尸身还魂,因此,连他也迷乱不知所措。最后,乃由吕洞宾度他登仙,以解决一切的纠纷。伯川写岳寿初醒时的迷乱,念家时的情绪恳切,发现身体已非本来面目时的惊惶,都写得很好。

  《蓝采和》 ( 全名《汉锤离度脱蓝采和》 ) ,元代无名氏作,写五代时艺人许坚 ( 艺名蓝采和 ) 本有半仙之份,钟离权因势引度他升夭。剧中涉及戏曲艺人生活甚多,常为研究者所注目。

  《玩江亭》 ( 全名《瘸李岳诗酒玩江亭》 ) ,作者不详,元或明初人所作亦不能断。写天上金童玉女思凡,金童转世为牛璘员外,玉女转世为牛妻赵江梅。牛员外在江边建造了玩江亭,与妻子在亭上饮酒赏江色。铁拐李奉上帝之命,先度化牛璘出家,牛璘又在梦境中使赵江梅醒悟,二人双双复归仙班。生在元末明初的贾仲明,所作剧本 17 种,今存的四个剧本就有两个写八仙,一为《吕洞宾桃柳升仙梦》,一为《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在《铁拐李》中,写金童玉女下凡为金安寿、童娇兰夫妇,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复经铁拐李度化,又上天再为神仙。

  此外,元代的纪君祥有《韩湘子三度韩退之》,明代又有不知何人所作的《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

  对于这一批八仙戏,现代的文学史家与戏剧史家评价都不高。郑振锋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此种仙佛度世剧,千篇一律,总是不会写得很好的。”

  《中国戏曲通史》的作者,称写八仙的戏为“神仙道化”戏和“隐居乐道”戏。他们评价说:“这些戏通过道教、佛教中仙佛度人的故事,宣扬浮生若梦,万事由命,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矛盾,一概采取一空人我是非,忍辱含垢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保性全真'。《黄粱梦》中有一段唱词:‘你早则省得浮世风灯石火,再休恋儿女神珠玉颗。咱人百岁光阴有几何?端的日月去似撺梭,想你那受过的坎坷。你梦儿里见了么?心儿里省得么?这一觉睡早经了二十年兵火,觉来也依旧存活。瓢古自放在灶窝,驴古自映着树科,睡朦胧元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兀的是黄粱未熟荣华尽,世态才知髦发皤,早则人事蹉睦跎。'就是他们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消极教训。”他们更进一步就这类剧本产生的原因,说:“‘神仙道化'戏和‘隐居乐道'戏的产生,同元代统治阶级大力崇奉全真教是有关系的。全真教于金元时期盛行于河北、山东等地,其阶级基础主要是北方的汉族地主阶级。它的创始人大多出身于‘家世业儒'的‘豪门望族',教徒多为宋、金遗民。吹嘘者描绘他们的形象是:‘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澹无营为,则又类夫修混沌者。' ( 《甘水仙源录·陕州灵虚观记》 ) 所以,全真教名为新道教,实为儒、释、道之合流,或者可以说是儒家的变种。元代统治阶级利用全真教,实际上是与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一种合作。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也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观点,来接受全真教思想的。因此,他们的杂剧作品,就不能不成为适应元代统治阶级需要的麻醉人民的鸦片烟。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地过于时政化和缺乏艺术性,时过境迁之后,八仙戏便在忽热之后而忽冷。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表现神仙庆寿、献瑞、驱邪,完全是歌舞升平的吉祥戏了。这些戏一般都有歌舞的穿插,或以排场盛大的歌舞作结。内容空洞,场面华丽,形式主义泛滥。这种情形,从那时到近世几乎再也没有改变。

  八仙戏离开了元代的大舞台以后,在一些地方的民间小戏中时常出现。在个别地方,还能形成连台戏,如前面说到的山东莱州和招远的蓝关戏,唱八仙,甚至只唱八仙中的韩湘子,就可以连唱数日。在北方一些城市中,皮影戏演八仙,有谚谣说:“《东游 ( 记 ) 》《西游 ( 记 ) 》,游起来没有头。”河北地方戏中有《吕洞宾戏牡丹》,剧情是吕洞宾欲度杭州女子白牡丹成仙,变为游方道人到白员外药店,假借买药以戏白牡丹。吕洞宾指天地,白牡丹应对如流。吕洞宾指白牡丹身上四物,她又反唇相讥。白牡丹受黄龙真人指点,在茅庵中炼丹,吕洞宾又到茅庵借宿。到夜里,吕洞宾偷去白牡丹一只绣鞋,白牡丹不依,吕洞宾弹奏一曲,告诉她自己的起初姓名,说明前来度化她的本意,白牡丹即随吕洞宾而去。黄龙真人跟踪追来,吕洞宾与之斗法,不能取胜,便割断藤桥,声言从此不再度化凡人。山西襄汾地方戏有《韩湘子度林英》,写终南山道师韩湘子要度他的妻子林英成仙,变作小生,到妻子门前连篇戏言,林英不绝尘念,湘子驾云而去。但一般常见的都是表现吉祥的广场表演。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收有涉及八仙内容的节目十多种,照例都是吉祥意味很浓,戏剧情节较弱。

  安泽县的“地秧歌”《八仙》,唱词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说新年,道新年,刚过了正月,又遇见唐朝的洞宾。那洞每中途设下了酒宴,众仙家同来到,千里送行。

  汉钟离,在东海,驾云离飞。蓝采和持拍板乘鹤成仙,铁拐李火圪炉烧天烧地,何仙姑柳飞篱,把海吃干。张果老,侄骑驴,日行数百。吕洞宾在江淮斩蚊除害,韩湘子土开花玉樽造酒,曹国舅济贫穷,乘鹤成仙。

  像这样的节目,必须在节庆的气氛中,在大家都熟悉八仙故事的背景下,用乡土的腔调,传统的表演形式来演出,才能收到欢乐喜庆的效果。离开了这些前提,简直无艺术性可言。

  昔阳一带,有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叫做“拉花”,《八洞神仙》也是受欢迎的节目,其歌词是:

  望月夜星打一躬,打一躬就是众仙家。 落日夜深栽杨柳,栽杨柳,在云端就是骑仙鹤。种杨柳,结仙桃,汉钟离来把扇摇,洞宾背着斩妖剑,好降妖。张果老的毛驴,铁拐李的葫芦里熬药好。蓝采和的鸳鸯玉板,曹国舅的玉箫,何仙姑的笊篱,这才是,众仙家,喝了几杯仙二赴蟠桃,这才长生再不老。

  山西许多地方唱八仙,都用《赵州桥》的形式,如流行于离石县的《赵州桥》唱词是这样的:

  我上远了,仙家都来到。两个童儿哈哈哈地笑,一笑笑在大麓荒山桥,这才是,没道行的神仙,认不得真人。

  太麓荒山有一个汉钟离,他手里拿的是芭蕉扇。东一扇来西一扇,南一扇来北一扇。东西南北扇了四扇,第五扇又扇起张果老。张果老骑驴要过桥,要试鲁班爷道行高不高。张果老这里开言问:“问你的桥儿牢不牢?”鲁班爷听见怒气生,恨一声“老翁理不通 ! ”“千军万马过多少,何说死毛驴要过我的桥 ! ”张采老听见哈哈哈地笑,四座名山鱼鼓里外捎。东面面捎了东岳泰山,西面面又捎了西岳华山。南面面又捎了南岳衡山,北面面又捎了北岳恒山。四座名山鱼鼓里外捎,倒骑上毛驴来过桥。张果老来在桥边上,压的桥儿浑身摇。张果老上了桥当中,压的桥儿直往水中倒。鲁班爷看见势不好,跳在河里肩膀扛桥。

  看起来,从大舞台上退下来的八仙,是在民间传说故事的领域中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地盘。这种传说故事的多样性,相信在本书各章的引文中,读者已早有体验。

  八仙是公认的吉神,因此成为传统年画和其他民间美术作品的主要题材,王树村先生在《中国吉祥图集成》一书中,为我们展示和介绍了许多这样的材料。

  旧时苏州桃花坞王荣兴画店印制的《八仙上寿》,使我们知道,作为吉神的八仙,怎样与另外一些同为吉神的神仙相组合。画上大书一个楷体“寿”字,“寿”字内填画,上首王母骑在彩凤背上,飞翔于天宫之间。下为南极仙翁,手托仙桃,骑仙鹤,向王母献寿。再往下是天官与禄星,白鹤仙鹿分游其中。此后才是钟离权、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李铁拐八位神仙。另外还有东方朔盗桃、白猿偷桃等神话人物杂缀其间。

  福建建阳的年画,把八位神仙作两幅:一幅刻画汉钟离、何仙姑、张果老、李铁拐,他们神姿各异。汉钟离解衣露胸袒腹,蒲扇掷在一旁,手捧天书在看卷中太极图及星相天文。旁有彩罐,上插灵芝画卷,又有天书一部,厚如方砖。何仙姑衣装华丽,凤头金钗上插,手捧荷叶牡丹,莲花置于地上,又有一花篮放满牡丹、菊花,象征四季常春,花不凋谢。张果老老态龙钟,默坐地上,怀中抱一渔鼓,似在闭目养神。身旁放水仙一盂,佛手柑一只,背后是清雅的石盆景。铁拐李嗜酒成性,善炼仙丹妙药,治好了病苦群生,就是治不好自己的瘸腿,手托葫芦,满脸苦笑,合一目看葫芦中的仙药,露出了“医不治己”的无奈心情。旁有丹炉火红、拐杖南瓜;第二幅先画吕洞宾,头戴纯阳巾,身披花道袍,五绺长髦,背插宝剑,倚卧在一枝双桃旁,举杯作饮酒之状,身后正有一个大酒瓮和两大瓶好酒。韩湘子,一手持拂尘一手举横笛,席地而坐,用口吹气施仙法,使荷花开放,膝前放着一个柑槽,说明并非荷花开放的季节,但眼前荷花绿叶红花,开得正盛,以此说明韩湘子以法力开花的本领。曹国舅穿宫衣,戴纱帽,手打檀板,启唇欲唱,旁有宝瓶,内插牡丹梅花,还有佛经宝卷,石榴灵芝。蓝采和背一个大竹笠,褐衣赤足手持花篮跪在地上,旁有牡丹一枝,身后有花盂,盂内置寿山石和两枝无忧草。图中每一仙伴随一物和数物,皆都是象征长寿和得福的吉祥物。

  天津杨柳青清代画店套色笔绘年画有《洞宾度真真》,一幅画画出了一个故事:晋襄阳太守的女儿真真,才貌双全,与其父的部属刘遐相恋。散骑常侍刘崇,仗势欲纳真真为妾,真真看穿了俗世的龉龊,决意入仙籍。吕洞宾得知,驾祥云前往迎接,中途作法将石崇的差人斩首,真真乘麟腾空归终南山去了。杨柳青另一幅图案形式的年画《玉堂富贵八仙献寿》,别出心裁,以牡丹、玉兰、海棠三种花表示“玉 ( 兰 ) 堂 ( 棠 ) 富贵 ( 牡丹 ) ”,以“暗八仙”组成一个寿字,两边配以蚨、鹤、鹿,迎合民间图吉利的心理。

  山东潍县 ( 今潍坊市所在地 ) 木版印制的屏条《八仙图》,人物清秀,各配吉语诗句,如韩湘子、何仙姑画为一幅,题句:“仙姑敬来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铁拐李一幅,题句为:“拐李先生道德高”·蓝采和与曹国舅共一幅,题句为:“采和瑶池奏玉萧,国舅手执云板敲。”钟离权一幅题句为:“钟离磐石摇羽扇。”

  四川绵竹的八仙条屏,人物画得极其清秀,个个脚踏浪花,头顶白云,身边又有龙、鹤等神灵鸟兽,一看便知其在仙境中。

  从前各地年画作坊,多印制《升官图》一类的棋盘小画,棋盘上形成一条向中心盘旋前进的路线,路上画各种人物,游戏者掷骰,按规则前进或后退,以先到达中心为胜。这种棋盘中有一种,没棋盘路线画八仙人物,名为“八仙凤凰棋”,人物画得小巧精致,满盘五彩缤纷,极受儿童欢迎。

  山西襄汾灯画中的八仙,只画人物,不着背景,灯光从里一照,个个仙人突出在一片亮彩中,艺人们真是善于表现想象中的仙境。各地民间艺人和乡间妇女都常在自己的作品表现八仙人物,

  各地风格不一,但无论是谁,一看便知其为八仙。

  旧时北京有《八仙庆寿》剪纸挂钱,为新年时各寺庙与居家佛鑫上的装饰物。《燕京岁时记·挂千》谓:“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这种挂钱,一套五张,背景是红色细刻花纹,中间贴彩色人物。五幅之中一幅为骑鹿老寿星,其余四幅,每幅贴两个八仙人物,分别为汉钟离与张果老、曹国舅与李铁拐、蓝采和与品洞宾、韩湘子与何仙姑。旧时广东潮州、汕头一带流行一叫木刻画与刻画相结合,在别处很少见到。挂钱的上半部分在浅红色的纸上印大红色版画,八个方格之内各印一八仙人物,两边印字:“天赐福禄全”、“神保财丁旺”;下半部为刻纸,图中上方刻一宫灯,灯上有双喜字,宫灯两边有“保子脱难”四字。灯下刻“保财运”三字,两边是“五谷丰登”。外边框上刻“万事如意”,下刻“求寿”二字,两边分别刻“家门平安”、“根枝贵人”、“财丁贵人”三句吉利口语。这是年节时巾在寺庙和家祠门楣是的挂线。他们把八仙当面了免灾求吉的万能和神灵。

  北京、天津、苏州、扬州、山东潍坊、广东佛山等几处地方以生产风筝闻名持地方,都有以八仙为题材的风筝,如片式风筝“八仙过海”、“八卦风筝”、“八仙庆寿”巨型风筝“葫芦蕉扇八仙”、串式“八仙”风筝、微型“八仙”风筝等等。

  民间泥塑与面塑,也常以八仙人物为创作的对象。江苏无锡泥塑艺人创作的有《八仙过海》,高 25 厘米,八仙神仙各持法宝,或坐或立,同处在个大大的神仙 ( 牙牙 ) 葫芦上。山西阳城流行的焙面面塑,多用于年节喜庆场合,所作“八仙”小巧精致,须眉毕现。山东高密聂家庄,是一处个著名的生产传统泥玩具的村庄,艺人们塑造的八仙神像,粗中有细,色彩浓重,十分传神,农家常以之作室内装饰陈设,美观而又吉祥。河南浚县、陕西凤翔、浙江嵊县这些以生产泥玩具著称于世的地方,艺人们都有八仙人物作品行世。

  陶瓷艺人的八仙题材作品,精致者如《铁拐李醉酒》 ( 瓷塑 ) 、《汉钟离》 ( 清代彩色瓷塑 ) 。近年也有高大彩色的青花瓷瓶问世,摆在大厅中,确有吉祥气派的气氛;普及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流行于河北、山东一带的玩具泥模 ( 俗称“小孩”模 ) ,艺人们在泥坯上塑出“泥模母”,烧为陶质,再用“泥模母”在泥坯上印模,烧为半陶质,就成为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玩具。若那泥模印的是八仙图案,捺上一点泥巴,翻磕出来,就有一位熟悉的神仙出现在面前。八仙之世代为人所知,与这种玩具的流行其实大有关系。

  在高档的丝织品与刺绣工艺品中,八仙同样以吉神的身份出现,也都是人们极乐于接受的。辽宁博物馆藏有一幅南宋绎丝制品《八仙祝寿图》,高 38.3 厘米,宽 22.8 厘噩米,在象牙色经丝底上,用彩色纬丝绎织跨鹤寿星和八仙,画面表现八仙仰面迎接老寿星光临的场景,专家鉴定认为八仙中的铁拐李高举酒葫芦为老寿星献酒的形象最为生动。这件缂丝珍品,原为北京清皇宫收藏,上面盖有乾隆和嘉庆皇帝御览之宝朱印,共有四枚。这既是一件缂丝工艺的宝贵材料,也是八仙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史料。它说明金元与南宋的对立,并没有妨碍起源于北方的八仙信仰在南方的传播。叫湘绣的看家作品之一的《八仙图》,手艺与传说一样地代代相承。

  甘肃陇中地方,妇女剪纸与刺绣,都有八仙纹样,剪八仙与绣八仙时,常常即兴唱小调,真可谓有声有色。

  此外,林刻、象牙雕刻、金属工艺等也多有以八仙为题的作品。

   [编辑:王彦]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蓬莱阁  神话传说  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