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闲话北京地铁:地铁4号线上的站名掌故

闲话北京地铁:地铁4号线上的站名掌故

2010-12-29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新浪旅游   作者:户力平
   复制链接 |   

  新中国60周年华诞前夕,在北京出行又多了一条南北大动脉--地铁4号线。全长28.2公里的地铁4号线,设有24座车站。每一座站名的由来,都有一段历史掌故或趣闻往事。

  安河桥北:位于海淀区中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现在的安河桥村北侧设有圆明园护军营正红旗,并在附近设“丰益仓”,为出行方便,在临近的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安澜平和”之意称“安和桥”。大约在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拱桥,并谐音为“安河桥”。1963年遭受暴雨袭击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

  北宫门:为颐和园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同治年间重建,更名为“颐和园”,并将东宫门改为正门,而北宫门则成了颐和园的北门,其名气也就远不如东宫门了。

  西苑:西苑位于颐和园东侧,广义上说,泛称海淀一带的皇家园林。清代从康熙皇帝修建畅春园开始,就有园居的习惯,以后又在西郊营建了清漪园、圆明园等多处皇家御苑,皆因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而称西苑。狭义上讲,是指颐和园东宫门外的街区及村落,1915年至1928年设有西苑兵营。此后因此地北靠圆明园,西邻颐和园,逐渐形成商业区,泛称西苑。

  北京大学东门:此站所在地明代时因有成亲王的墓地,所以叫成府,在称“成府”之前,曾叫“陈府村”,乾隆年间编成的《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述,但陈府村始于何时,是哪位陈姓先民在此居住,已无史料记载。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永瑆被封为成亲王,所得园子称“成亲王府”,于是取消“陈府”的称谓改称“成府”,形成村落后称“成府村”。1952年北京大学迁到成府村的西部,其前身是创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

  海淀黄庄:北京有众多黄庄,此处因位于海淀镇南部而得名。“黄庄”本称“皇庄”,源于明洪武年间。明初时的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官田最初叫皇庄、宫庄,是皇室成员所经营的庄园。嘉靖初年(1522年)“改皇庄为官田”,从此京畿不复有皇庄。皇庄虽废,但与之性质相似的官庄一直保存到明末,作为地名流传到清代。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帝制,以“皇”字相称的地名被改用“黄”字代替,“皇庄”也就改称了“黄庄”。

  魏公村:魏公村,在明代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畏吾村”,后来又称“畏兀村”。清代乔松年《萝藦亭札记》载:“畏兀村,盖京西直门外村名,本西域畏吾部落,元太祖时归来,聚于此地,以称村焉。”1915年绘制的《实测京师四郊图》始称“魏公村”。“文革”期间被改为“为公村”,1982年恢复原名。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所处的位置因紧邻白石桥,最初叫白石桥站,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此建石桥一座,因所使用的石料为灰白色,时称小白石桥,明代重建后称白石桥,今现保存的白石桥为清代所建。国家图书馆原称北京图书馆,其前身是1909年清末所建的京师图书馆,原址在北海附近的文津街。1987年在白石桥北侧建成新馆,并被确定为中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1998年12月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西直门:西直门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时称“和义门”,为元大都西城垣之中门。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缮后改称西直门,是京城通往西山的重要通道。明清时皇宫里饮用的是玉泉山的水,每天子夜时分,给皇宫送水的水车都要从西直门进城,所以有“水门”之称。1969年修建地铁时将西直门的城楼、箭楼拆除,1979年修建二环路时,在西直门旧址偏西处建成一座大型立交桥,使之成为京城的“命脉之桥”。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4号线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