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云冈石窟的历史:佛教东传的宝贵遗产

云冈石窟的历史:佛教东传的宝贵遗产

2010-11-29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一元一国学  
   复制链接 |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郦道元《水经注》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集中了大批的佛像雕刻群。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 “瘦骨清像”的源起。

  文成帝(452-465年在位)以后,是由献文帝拓跋弘(464–471年在位)、孝文帝元宏(471–499年在位)相继统治着北魏国。这段时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发展最繁荣的阶段,现在的一批主要大型洞窟,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凿出来的。这些大窟一般都是成双成对地组合在一起,彼此相邻,既有一些差别,又具有和谐统一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武州山崖面极为壮观的石质佛国世界。

  这段时期的石窟形制与前阶段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们的平面大部分是长方形的,而且很多都有前后两室;在有的窟内中间立着通顶的方形楼阁式塔柱,有的则在大像的后壁开出了隧道式的礼拜道,可以看出,曾经在龟兹和凉州地区流行过的中心塔柱窟和大像窟的基本结构,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大唐内典录》里记载:北魏国是动用了政府的赋税收入,才开凿出了众多的佛窟。的确是这样的,如果没有鲜卑皇族的支持,是很难成就这一系列宏伟壮举的。从云冈第二期石窟中保存的造像铭记内容来看,除了皇室成员以外,还有当朝官吏、上层僧尼和在家的居士们参与其事,表明了佛教的开窟造像活动,在帝王显贵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为佛教信徒们普遍参加的功德活动了。但愿“国祚永康,十方归伏”,上以此福奉献皇帝陛下等,也成了佛家弟子们的新式祈祷用语了。在北魏统治集团的眼里,似乎将石窟开凿得越壮观,就越能显示国家社会的兴旺景象,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第7、8窟在云冈第二期的石窟中,它们是最早开凿出来的。这两所洞窟的平面都是长方形的,也都分成了前后两室,内部没有中心塔柱。窟内壁间的造像龛分成上下四层排列着,两所佛龛之间,有的雕刻夜叉托举着四级佛塔,有的则间隔着柱头装饰;在每排的列龛之间,往往是用植物花纹来装饰,使壁面上的总体布局既和谐又富有节奏感。第7、8窟的主像都是三世佛,在前后室的壁面上又分层分段大面积布置了佛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现佛传的佛龛。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云冈石窟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