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
欢快的酉水河腾挪跳跃,一路迂曲折地穿行于崇山峻岭。世世代代受其滋润的武陵土家人,也像她一样乐观豁达,能歌善舞。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特征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
据清同治版《来凤县志》转《湖广通志》记载:“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一千多年前,散毛司的先祖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摆手舞是由巴人的“白虎舞”、“巴渝舞”演变而来;二说摆手舞起源于战争;三说土家人生性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四说土家先民为征服自然、抵抗外侮,便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据专家考证,从其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必须遵从的共同规律。
“土王宫畔水生波,福石城中锦作窝;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的《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摆手舞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