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民风民俗 > 湖南湘西土家族之土家族民风民俗

湖南湘西土家族之土家族民风民俗

2010-6-7 14:20:08   网友评论来源:猛洞河旅游网  
   复制链接 |   

  打溜子,土家人用土家语统称为“家伙哈”。有的又称“打挤钹”,在喜庆之日配上唢呐、板鼓打击“安庆调”时,又称为“五子家伙",土家Jib.ifl依其声调风趣地称之为“呆配当”。

  土家溜子,盛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其中,龙山县的靛房、坡脚、他砂、农车等乡更为盛行,每逢起屋、接亲等喜庆日和过年后的农历正月跳摆手舞等娱乐活动时,都必须要打溜子凑热闹。若有几个溜子队在一起时,要进行溜子比赛,每队轮流打自己熟悉的曲牌,看谁打的曲牌多而熟练定胜负。这种比赛活动,在靛房乡最频繁而热烈,故被湘西自治州文化局授予“土家溜子之乡”的荣誉称号。

  全套溜子,由小锣(俗称“马锣”,土家人又叫“交子”)、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器组成。打击时小锣领衔,控制全曲节奏、属击乐的高音部分,起乐队的指挥作用;头钹击奏强拍,二钹击奏弱拍,两副钹交错敲击;大锣,用为填句和定段扫尾,俗称为“溜子骨架”。土家溜子的击奏方法和发音效果,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击乐截然不同:小锣于反面打击,富于弹性,多压节奏,不留余音;头、二钹有闷打、亮打、侧击之分,闷钹音质清脆,亮钹发音铿锵,侧钹模仿特殊效果,两副钹交错打击,配合默契,打出强弱有别、音响各异的丰富声色;大锣有轻打、重打、中打、边打等打法,一般以中打、轻打为主,要求以句分明,落段清楚。全套击乐四人相互配合,按照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独特打击技巧,模仿出山风的呼啸、泉水的声韵、飞禽的呜叫和走兽的驰骋等各种形象,使人们感受到土家山区的自然风光和土家人的生活情趣。

  要熟悉土家溜子的打击技巧及其曲牌内容,需要长时间的演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的溜子能手,从孩童时代就学练起的,经过念熟曲牌词和拍手板、击瓦片的实践到拿锣钹打击的过程,学会简单曲牌的基础上,深入练习繁杂曲牌的打击方法。我在少年时代也经过学打溜子的过程,由于家庭生活贫困而未长期坚持,没有练成溜子手,成为只懂不会的局外人。

  土家溜子的曲牌,据我所知的传统曲牌有:《一字清》《闹年关》《龙摆尾》《燕拍翅》《狮子滚球》《野鹿含花》《双龙出洞》《喜鹊闹梅》《锦鸡拖尾》《画眉跳杆》《八哥洗澡》《蚂蚁上树》《蛤蟆跳塘》《牛擦痒》《虎磨牙》等。据龙山县文化馆的调查,传统曲牌共有1 20多种。每个曲牌的打击声韵按曲目的提示,绘声绘意的打出各类事物的动态情景,格外悦耳动听,仔细听之感到身临其境,深得人们的喜爱。

  由于打土家溜子,是全国打击乐中唯一无二独具特色的乐奏,不仅是土家族人爱不离手,世代传承,久盛不衰而最珍惜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乐奏之一绝,而且已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全国击乐艺术中的一颗明珠。从而,从农村走到了城市,从民间走上了舞台,从国内打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乐坛中的珍品。如田隆信先生从传统曲牌基础上新创作的《锦鸡出山》这个曲目,通过“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涧戏游”“众御顽敌”“凯旋归来”等五个部分的打击乐声,展现了土家山区美丽的锦鸡展翅出山,结伴游戏和团结对敌场景。于1985年,田隆信先生为首的溜子队,带《锦鸡出山》代表我国古代民族乐曲出国访问,在西欧参加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四国艺术节演出后,又到美国纽约演出,《纽约时报》赞其为“风靡全纽约的中国民乐曲”。1 990年《锦鸡出山》被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建国后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民间乐曲”收藏。1993年10月,又被中国击乐艺术团带往德国参加’93柏林世界打击乐艺术节,引起轰动效应。在德的中国留学生称赞说:“真是打出了国威,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

  土家溜子闻名世界的形势,又大大鼓舞了土家族人,振奋了土家的民族精神,在龙山靛房、坡脚、他砂等土家山寨的土家人已掀起了普及土家溜子的击打热潮,出现了土家溜子女子队、少儿队、老年队、青壮年队和全家老少队等打溜子队伍,不断地活跃了民族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猛洞河景区  土家族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