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鸟,如何不作钱塘景,要在江城作画图。”这是南宋诗人说友的《游武昌东湖》一诗,它向游人展示东湖的游览史在800多年前。
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史学家、考古学者考证:屈原“披发行吟泽畔”的“泽”就是东湖。太平天国九位女战士也葬在东湖,于是“行吟阁”、“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离骚碑”和“九女墩”相继建设,朱德元帅的手迹也变成了“朱碑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发掘与研究的楚文化“移植”东湖,东湖真正进入人文景观建设的高峰期。在那个时期,相继建成了楚天台、楚城、楚市、楚才园等具有浓郁楚国风韵的建筑,不但再现了八百多年楚文化的博大与辉煌,更丰富了东湖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同时其浓郁的楚风楚韵也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此时,东湖畔的毛泽东故居“梅岭”也向游人解禁,东湖人文景观苍白的历史得以改观。
两年前,东湖风景区有关负责人曾感慨的说,“与西湖相比,东湖赢在天工,却输在人文。”为了弥补人文的不足,在整个东湖的发展规划中,人文资源的发掘与建设规模超过自然景观。
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发现南宋诗人说友的《游武昌东湖》一诗后,立即在东湖的磨山崖头建造了一座摩崖石刻,向游人展示东湖的游览史在800多年前就已经进行,而在庄重与沉重的文化积淀的摩崖石刻前,古色古香的烟浪亭仿佛从诗中走来,水天一色,波光潋滟,山峦青秀,一诗一亭如陈酿老酒,让人回味无穷。摩崖石刻、烟浪亭和此前建成的清河桥在当年成为东湖火爆一时的“新三景”。“清河桥”古名“请和桥”,相传战国时期、楚庄王领兵出征到东湖,见景色秀美,便驻扎下来操练兵马,不料他手下的令尹斗越椒对峙。为减少楚族之间的自相残杀,楚庄王的神射手养由基与斗越椒隔河比箭,一箭射死了斗越椒,并赦免了其他叛军。所以将士们称这座桥是“请和桥”,后改名为“清水桥”。“东湖新三景的建设,是东湖人文景观建设第二个高峰到来的标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于是说。
2003年,专家对《湖北通志》的考证后发现:“刘备郊天坛,在磨儿山”,这个郊天坛还包含了三国故事中妇孺皆知的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典故。刘备郊天坛的建设无疑为东湖的多元文化旅游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文化建设,东湖目前已呈现出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这个美丽的璞玉在50多年的雕琢中开始展现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独特韵味,它丰富了武汉旅游的文化内涵,并已成为武汉市旅游业中的标志性景点,它也是武汉市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