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揽胜
我是先读《水浒全传》,后到龙虎山的。非关求仙访道,而是为探奇觅胜。施耐庵笔下的龙虎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远看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确实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水浒》毕竟是小说,夸张和虚构的描写在所不免,那么,江西贵溪县境内龙虎山的真实面目究竟怎样?下面就是我几次走马观花所得的见闻。
龙虎山的108个“魔星”
据《龙虎山志》记载:龙虎山有奇峰怪石、岩洞幽穴108座。这108处自然景观在当地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水浒传》里的洪太尉在上清宫误放的108个魔星聚义梁山后,一个个都归位升了天,但玉皇大帝怕他们在天庭造反,又将他们流放到龙虎山交张天师看管。张天师也怕他们造反,想将他们再次打入镇妖井;然而108个魔星不愿再进那口妖井,一一自焚而化为龙虎山的108处奇秀景观。
要说是魔,也真象是“魔”:那姑射仙姿般的藐姑峰,肩接两岩似夫妇的僧尼峰,叮咚作响的琵琶峰,缥缈云际的天马峰等等,一座座都显得那么形神兼备,唯妙唯肖,犹如一个个魔术师在展示着他们的无穷魅力,争妍斗奇,妙趣横生。
当然,天上并无神仙,地上也无妖魔,山也不是魔星。龙虎山的地形地貌用地理学者的语言来说:它多发育于距今一亿两千多万年的晚白垩纪到八千万年前的老三纪的暗红色砂岩、砂砾岩及泥页岩地层,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地壳构造的变动,以及造山运动的作用,才逐渐形成这种千姿百态的奇峰秀岩。其岩质六多是由鹅卵石,砂粒胶结而成的坚硬沉积堆积,在地质上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
到龙虎山游览的人都很想看看这座山究竟象不象龙虎?一位文化人曾经这样描写过:龙山数峰连成,逶迤起伏,龙头雄伟,须角分明,有腾云飞翔之势;虎山与龙山相峙,尾高头低,跃跃欲起,姿如向龙猛扑,好—派龙腾虎跃的壮丽景色。
其实,龙山之所以为龙,虎岭之所以似虎除了形胜的山岩之外,和山上的松柏藤箩、野草山花有很大关系,由于这些植物的点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龙山虎岭仿佛有须有角,有鳞有爪。特别是那一般号称为“水帘洞”的飞泉,从山顶悬空飞洒,出现了丹霞赤雾流荡蒸腾的万千景象,造就了龙山虎山顶接天心,吞云纳雾,凌空飞翔的缥缈奇观。
天师,天使船工论岩墓
龙虎山众多的风物景观,使人最为惊奇的是罗列于仙岩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岩墓群。
仙岩位于龙山虎岭之北。这里群峰争雄,玉壁凌空,丹崖层层,怪石累累。一条明镜似的上清河在悬崖峭壁之间曲折转流,装点得这里的风光分外旖旎。具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岩墓就在这千尺云崖的岩洞之中。
在这里,导游者给我讲了一个天师,天使,船工论岩墓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派使臣到龙虎山进香,在张天师陪伴下,到仙岩游览,船只划到了一座叫“仙仑岩”的岩墓附近张天师指指点点地介绍:这里是我龙虎山的神仙洞府,叫“仙人城”。朝廷天使仰着头看了又看,才转着眼珠说:我看这上面一定有许多金银财宝,象是座珍宝库。给他们撑船的老头摇摇头插了嘴:我祖上的祖上就说,这上面是储谷的粮仓,仓门开丰收吃饱饭,仓门关荒年百姓遭殃。
也许是哪一位古代文人把历史上有关岩墓的记载编织成了这个故事,目的无非是反映天师装神闹鬼,天使喜爱钱财,船工则表达了平民百姓的看法。然而,这三类人物的三种议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岩墓的内涵。
岩墓确实神奇。试想,在这人迹不能至,猱猿不可攀的千尺云崖上,古代人在没有起重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搬运的条件下,要将一具具棺木和大量随葬品安放到峭崖陡壁的岩洞中去,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勇气。岩墓的奇观和悠久历史本身就充满着神话色彩。
岩墓自然也是一座宝库。虽然墓葬中没有发现金银,但从一九七九年江西省考古队和贵溪县文化馆对其中十四座岩墓的发掘来看,墓葬中有我国最早的纺织机具,丝织品和木琴等珍贵文物二百多件、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这一带的古越族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有重大价值、堪称为文物宝库。
当然,那位老船工的话也没有错。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最关心的是有个好年成,能吃饱肚子。同时,从岩墓外部造型来看,也酷似当地农家粮仓。这类外型似粮仓或其它农用器具的岩墓,在龙虎仙岩一带已发现近百座。岩墓之集中,造型之奇特,文物之丰富,实为海内所罕见。
“仙灵都会”和山中相府”
“仙灵都会”是历史上道教徒对龙虎山上清宫的尊称。道教宣扬上清为仙境<禹余天>,有九龙集结。所谓“九龙”就是上清周围的九条山脉。即东有应天山<亦名象山>藐姑峰;南有云林峰,圣井山、琵琶峰;西有西华山、冲天峰,北有香炉峰、柴云峰。九山环绕,山岗叠翠,逶迤起伏,孕秀育灵。故道教类书《云笈士签》说:“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之宫也。”
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座落在古镇上清东首,是我国最古老的道宫之一。其建筑部局以三清和玉皇二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为周天,八挂,青龙,百虎,朱雀,玄武之象征,是我国少见的建筑布局和古典建筑形式。可惜的是,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道宫在十年内乱中已被毁坏。但宫毁名存,仍有不少游客到“伏魔之殿的“镇妖井”一带探奇访胜。
龙虎山做为一座道教名山,在历史上还建筑过许多道教官观。据《龙虎山志》记载:唐宋以来,这里先后有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三十六座道院。座落在上清镇中的“天师府”就是至今保存尚好的一座明代道教建筑,是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这座天师府第全称“嗣汉天师府”“嗣汉”二字表明;张道陵后裔自东汉以来,嗣守道教,并世世一子承袭“天师”名号、至解放前夕,“天师”这一名号已承袭了六十三代近一千九百年,号称“天师世家”是我国宗教界的奇特现象。
天师府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据说是明代天启年间南京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笔,上联曰“麒麟殿上神化客”下联曰“龙虎山中宰相家”所以天师府又有“山中相府”之称。这里既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又是宗教活动场所,规模宏大,建筑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现在龙虎山区的部分道教文物已陆续移存在这里,如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赐大宗师张公碑》<碑文达2641字),上清宫大铜钟<重达9999斤),以及其它许多碑刻、题刻,书画等。府第院内还有许多参天古树,据说有一棵罗汉松的树龄已达两千年,使人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