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从古代到海外:详介驻京办的前世今生

从古代到海外:详介驻京办的前世今生

2010-12-8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星岛环球网  
   复制链接 |   

  驻京办素有“跑部钱进办”之称,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经过3年酝酿,中央近期终于铁腕出招整治地方驻京办。显示了肃清官场腐败的决心。

  大唐“进奏院”窥伺朝政

  其实,驻京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西汉时期,各藩王便在京城置有打探宫廷信息的“留邸”,唐宋时演变为“进奏院”,明清时变身为“会馆”,现在则称驻京办。

  唐朝的驻京办,最初叫“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777年),才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当时,一般只有道(相当于今天的省)一级单位才有设立驻京机构的资格。

  进奏院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或节度使的藩镇派出,费用也由地方承担。由于唐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独揽军政大权,割据一方,皇帝也忌惮三分,进奏院势力膨胀,开始窥伺朝政。那时进奏院设在皇城要地,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左右,鼎盛时期进奏院长官竟拥有副宰相的地位,代表地方势力干预朝政,甚至控制皇帝。唐后期,还出现过地方驻京办人员暗杀京官的情况,其飞扬跋扈,可见一斑。这些进奏院并不受中央政府管辖,而是对地方节度使负责。其职责包括协调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办理和朝廷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以及为地方搜集、汇编和通报京城的各类政治信息。

  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这也是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报纸形式。

  唐宪宗时,长安的进奏院已达50多个。它们在刺探、获取中央情报的同时,还承担起银行、汇兑的职能。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开具“文牒”或“公据”,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商人无论是由地方前往京城,还是由京城回到地方,身上都不用携带大量钱币,可以轻装赶路,到目的地后再兑现,类似于今天的支票。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驻京办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