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
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经多番努力保护,仍无法阻止其衰败之势,工夫茶却绝不会绝迹,因为它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说工夫茶是生活,是因为它存在于每一个潮汕人的生活,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
人都有喜欢传奇的习惯,在种茶、饮茶的过程中,潮人也流传着许多故事,却并非“茶姑茶郎凄美爱情”、“仙人赠茶”这样的套路,也不围绕着包装茶这个大生意展开,而是乡土的,真性情的。借着茶,人们机巧、幽默地抒发、传播大家认同的价值观。
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至今仍然印象深刻。话说潮汕某村有两户人家,只一墙之隔,因历来关系不好,互不往来。有一夜,其中一家人请亲友喝茶,“请哇,食哇,勿客气呀”的说话声和瓷器碰击声不绝,传至隔壁,声声入耳。另一户的男人眼红:“隔壁不比我们富裕啊,做什么样的酒菜,可以用这种排场请客?”老婆答道:“可能只是熬些菜羹而已,我也会。”次日,便煮了一大堆番薯、蔬菜之类的菜肴请亲友来吃,但客人一下子就吃饱走了,隔壁的杯罐声却仍不绝于耳。这夫妻俩只好叹服“隔壁戽菜羹真有办法呀!”
故事据说发生在近古时候,当时工夫茶在民间还未普及,这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全无做“广告”的嫌疑,引申而来的俗语“隔壁戽菜羹”流传至今,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对方情况也盲目跟风出丑的人。
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在工夫茶中似乎无处不见。
潮汕人爱说“小小茶杯盛满情”,但又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不但会让客人烫到手,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落地,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说的是喝茶的顺序,请客人喝茶前要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也是饮茶的礼节。等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负责煮茶冲茶的主人才可以饮用,即是“先客后主,司炉最末”的规矩,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放,不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而“喝茶皱眉,表示弃嫌”,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不体现着饮茶人的生活智慧和修养。难有人评价,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工夫茶的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敬一请之间,潮人的温文儒雅展现无遗。从这个角度,工夫茶给人的印象,又似乎不仅仅是生活的,还是精神的。
并不是潮汕人关门祷喜,工夫茶及其承载的内涵,实已名扬四海了。翻开1979版的《辞源》,〔工夫茶〕词条赫然在目: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
潮州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说的是酒宴之后进茶助兴。至明代,潮州饮茶己渐次成风,并较多见诸文字记载。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潮州人林大钦《斋夜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