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道场音乐。学术界共认的茅山道教音乐源于唐宋宫廷音乐,唐王朝崇尚道教,盛唐时期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音乐蓬勃兴起,唐太宗多次派人来茅山祈祷国事,唐玄宗尤为笃信道教,他本人精晓音律,为了江山巩固大兴寺院道观,广兴坛醮斋之法,唐玄宗与茅山道士李含光相交甚密,并召李为度师,赐号"玄静先生"。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宫廷音乐滋养薰淘了茅山道教音乐,茅山道乐得到空前发展。宋、元二朝茅山道教仍受宫廷的宠幸,全国其它地方的道乐在这基础同时也得发展与提高,茅山派又吸收全真派正一派音乐的精华,结合茅山自身的特点,到了明朝己完全形成了茅山派特有的道教音乐体系。茅山道乐近千年的演变,由最初斋醮配合使用钟、磐打击,到后来增加到吹管、弹拨、弓弦、打击、呤唱并用,风格己从单一法事用乐,发展到有抒情特色,民间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茅山道乐与苏锡常一带道乐不同,呤唱使用南京官话,曲调高亢有力。明代《茅山志》记载国醮演奏乐器的道士达30名。去茅山进香看道士演奏道乐,已成了民间百姓的盛事。
民间有个说法; 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在明清时期,东南很多地方有到茅山进香的习俗,远道而来的人相信茅山神灵灵验,香火曾盛极一时,冯梦龙的《喻世名言》内有一篇曰;唐解元三笑姻缘。说的是江南才子唐寅在茅山进香,巧遇秋香的故事。明嘉靖时期,苏州昆山一姓陈的音乐教坊教师,来茅山进香,听到这悠扬的道乐,倍加珍爱,化十几年时间,把茅山道乐的音腔结合吴歌丝竹创出了昆曲雏形,后经历代大师的加工完善,才有了现在完美的昆剧艺术,昆曲又对我国的京剧及其它地方剧种的起源产生了影响,现在昆曲已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茅山道乐堪称百剧之祖,音乐的活化石。
改革开放后,茅山道乐经过专家学者的挖掘整理,现存十几首曲子已录成磁带刻成光盘,句容茅山道院与金坛乾元观都组建了道乐团,多次去台港澳、新加坡等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并取得很大成功。目前句容与金坛相继将道教音乐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茅山道乐的影响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