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华阴老腔:传递着农民内心的苍凉世界

华阴老腔:传递着农民内心的苍凉世界

2010-8-6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人民日报  
   复制链接 |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一个沉默的群体,沉默地活着,又沉默地衰老。当然,他们也有开口吼唱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们会随心所欲地释放沉寂已久的内心世界。声音沙哑,荡气回肠,充满了力量。那力量不是喊叫,也不是抗争,而是忍受。执著而又倔强地忍受。忍受现实世界给他们带来的悲辛和幸福、无聊和乐趣。

  他们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代表。与其他农民不同的是,他们是陕西华阴老腔的传承人。他们的名字曾随着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进入专家官员的视野。通过老腔,他们传递出了中国农民对于活着的感受。他们最大的已经70多岁,最小的也已50岁。他们是一个不到20个人的群体。

  挣扎与呐喊 宣泄艰辛生存体验

  他们登台了。带着自制的月琴、板胡以及梆子等乐器。还有一条长凳。有的挽着裤腿。有的敞着怀。这与他们在村子生活时的形象没有什么两样。在台上,他们有的径直蹲下来,嘴里叼着烟袋——那是他们的日常姿态。有的席地而坐——那是劳累过后最惬意的姿势。对于他们,任何修饰或者化妆都是奢侈的。他们要展示最本真的自己。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男人下了原,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成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天黑了又亮了,人醒了又睡了;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沟成黄河,风儿吹月亮转,东岸转到西岸边,麦青了又黄了,人兴了又张了……”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光阴和人的轮回中,他们坚守着生命。唱到尽兴之处,他们仰天齐声长吼,用力跺地,群情激昂。把内心尽情地宣泄出来,声音苍凉雄浑。一位老人突然站起来高举木块,和着曲调,狠狠地击打一条长凳。此种景象,被形象地描述为“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

  对于此场景,观众感受到的是苍凉、艰辛、压抑以及宣泄。在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眼中,是老腔中悲凉的苦音造就了此效果。在老腔中,几乎没有欢快的花音,因为他们需要把生活的悲苦在顷刻间发泄出来。它是一种生命的挣扎与呐喊。

  这种挣扎与呐喊来自于无数代人的生存感受。而它逼近了生存的本真状态。老腔的起源地位于黄河、洛河、渭河交界地附近的双泉村。水路的便捷,让这里成为汉代京都长安粮仓的所在地。这造就了附近百姓依赖码头为生、从事船工的生活。逆水拉船的征途中,他们齐声呐喊,以释放力量和情绪。久而久之,便演化出老腔这种艺术形式。

  老腔艺人用心灵传递出的情感,会让你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受到触动。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都在黄土的哺育下繁衍到今天,先辈们都历经了无数磨难。他们用老腔这种艺术保存了那种磨难下的感受。

  陕西作家陈忠实曾经多次观看老腔。每次看老腔,他都会禁不住眼眶湿润。经过他的推荐,老腔参与了话剧《白鹿原》的演出。整出戏以老腔开场,又以老腔结尾。在导演林兆华的眼中,没有老腔艺人,话剧《白鹿原》就做不出史诗感。对于老腔,一个颇有代表性的评价是:“有一种质朴真挚涤荡胸怀的震撼,这种震撼让我们感动,但我们同样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和悲凉!”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华阴老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