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华阴老腔:传递着农民内心的苍凉世界

华阴老腔:传递着农民内心的苍凉世界

2010-8-6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人民日报  
   复制链接 |   

  无奈与危机 面临后继无人困境

  像很多文化遗产一样,如今的老腔也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它面临着现代快节奏社会的冲击,与它曾经的辉煌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在民国时老腔皮影的鼎盛时期,几百口人的双泉村有十几个戏班。如今能演唱老腔的也不过十余人。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贯是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所以时至今日,它依旧仅保留在华阴境内。

  现在的老腔班底平均年龄是61岁。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年过50。他们平时耕作,农闲时会聚在一起演奏一番。尽管他们也到很多现代都市演出,但那不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为了挽救老腔,老腔艺人抛弃了门户之见。老腔的传人“白毛”王振中曾称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在当地人眼中,王振中身上有很多传奇。他生下来发如白毛,曾为电影《活着》配唱,也曾为电影《桃花满天红》配唱。但到现在也只有两个人愿跟他学习。

  华阴市也开办起老腔培训班。2008年,培训班招了第一批学员,有二十五六个人。“但年龄都偏大。”党安华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但实际情况显然让他有些失望。

  它不是在培训班上就可以学到的艺术。“三年两年学不出来。”党安华尽管和老腔艺人长时间待在一起,但他还是没法开口唱。他总结的原因是:“那种积累不是星星点点的学习就可以积累出来的。这与老腔艺人的性格、生存方式有关系。他们是通过老腔来表达他们的灵魂。没有那种生存体验,你很难达到那种境界。”

  为了保护老腔,华阴文化局每年都会安排老腔艺人体检,给他们发放补助。当地文化部门也在搜集整理老腔曲谱和剧本。为了让老腔不被遗忘,文化部门不断组织老腔艺人演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老腔的生命力。

  这并不能激发起年轻人对于老腔的向往。出于现实的考虑,双泉村更多的年轻人已在城市中打工。在他们眼中,时髦的都市生活比已成古董的老腔更具有吸引力。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华阴老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