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人文历史 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

人文历史 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

2010-7-26 17:26:11   网友评论来源:扎兰屯新闻网  
   复制链接 |   

         据专家考证,至少在距今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雅鲁河、绰尔河流域即已有人类活动。顺治年间,沙俄开始入侵黑龙江北岸广大地区,世代生活在那里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被迫迁居嫩江流域。清政府将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编为3个“扎兰”(也称“甲喇”,满语,汉译为“参领”之意,清代正三品武官职,每个参领下辖5个佐,每个佐300人),将鄂温克人编为5个“阿巴”(鄂温克语,汉语译为“围场、猎场”之意),并派官员进行统辖。扎兰屯境内主要居住着鄂温克人,以狩猎为生。

  康熙30年(1691年),清政府在3个“扎兰”、5个“阿巴”的基础上组建了布特哈(满语,汉语译为“渔猎、打牲”之意)八旗,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人编在八旗之内,在嫩江西岸宜卧后屯(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建立了总管衙门,管理八旗事务。扎兰屯境内雅鲁河畔的鄂温克人被编入了镶红旗,济沁河畔的鄂伦春人被编为正蓝旗,旗衙门合设在雅鲁河畔的扎兰屯,也称“扎兰衙门”,派“扎兰章京”(也称“甲喇章京”。“章京”为官职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如参领被称为“扎兰章京”),坐镇扎兰屯,司掌两旗的军事、行政与司法事务。

  中东(东清)铁路修通以前,这里山高林密,河流纵横,禽珍兽异众多,为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栖息、游猎的理想之地。自清末实行垦荒政策及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大批流民自冀、鲁、豫、黑、吉、辽等地纷纷涌入,使扎兰屯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裁撤布特哈总管衙门,将其升为布特哈副都统,副都统由宜卧奇迁驻博尔多(今黑龙江省讷河市)。不久,裁撤旧92佐,新组建布特哈八旗,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两路布特哈,东布特哈总管衙门驻博尔多,西布特哈总管衙门驻宜卧奇。扎兰屯境归属西路布特哈,驻“扎兰章京”衙门废止,改设官庄,专司收容、管理关内流入人口和垦荒事宜,编为军籍屯田。

  民国四年(1916年)3月1日,为管理自行流入的垦荒农民和发展招垦事业,黑龙江省在现扎兰屯市境内的济沁河和扎兰屯分别设置稽垦局,“承总管之命,输垦务,以招徕佃户,督催垦辟,暨清理荒地谬葛,设法振兴街墓之事。”同时设置管理土地开放等行政事务的佐治局,专事土地开发及管理事务。

  民国十四年(1926年)2月2日,济沁河、扎兰屯两稽垦局废止,改设雅鲁设治局(成立县条件尚不成熟,暂时设此机构,待条件成熟后改局为县),驻扎兰屯街,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此为现扎兰屯市境正式设治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9年)1月9日,雅鲁设治局改升为三等县,定名雅鲁县,归黑龙江省管辖,设雅鲁知事,县署驻扎兰屯街。同年2月15日雅鲁县公署改为雅鲁县政府,县知事改设县长,设县长、副县长、秘书长等职,下设总务科、行政科、财务科、建设科、产业科、警察局和扎兰屯街公所,并将辖区划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扎兰屯街,辖11个乡;第二区为济沁河区,辖3个乡;第三个区为博克图区,辖2个乡。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并于1932年(大同元年)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后,伪满洲国国务院设立兴安局,不久改为兴安总省,并开始实行省公署官制。6月5日,兴安总省在大兴安岭东麓扎兰屯地区设立兴安东分省,并在齐齐哈尔设立兴安东分省公署临时办公处。6月27日,裁撤雅鲁县,在原行政区设立布特哈左翼、右翼两旗,布特哈左翼旗驻扎兰屯,布特哈右翼旗驻博克图。1933年1月27日,兴安东分省临时办公处由齐齐哈尔移驻扎兰屯,在扎兰屯正式建立兴安东分省公署。5月10日,兴安东分省将布特哈左翼、右翼两旗合并,建立布特哈旗公署,同驻扎兰屯。兴安东分省下辖布特哈旗、阿荣旗、喜扎嘎尔旗、莫力达瓦旗和巴彦旗5个旗。公署内设省长、副省长、参事官等职,下设总务厅、民政厅、警务厅3个厅。兴安东分省还设有保安司令部,下辖3个团,总兵力约500人,主要承担维持地方治安、肃清土匪等任务。布特哈旗公署设旗长、副旗长、参事官等职,内设庶务、内务、开拓、警务4个科11个股,下辖恩和、乌尔吉、济沁河、博克图5个努图克(区)和扎兰屯办公处(街)。

【分页导航】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扎兰屯  人文历史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