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具体地点,众说纷纭。实际上,古籍中也是有记载的。应当说桐柏大复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清人贡愈淳,在其《桐柏山赋》中有“盘古开天而首出”句,这里作者把盘古同桐柏山连系了起来。唐代也有人将盘古同桐柏连系起来:“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见《元丰九域志》)远在三国时代,吴人徐整说得更明白:“盘古之君,龙首蛇神,唬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河,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血为淮渎”不是把盘古开天同桐柏山、淮河源紧紧连系到一块了吗?上述史例是说,盘古氏与桐柏相关。进一步确认盘古在桐柏大复山开天辟地的,是明代学者李梦阳。他在《大复山赋》中写道:“夫大复山者,荆缴之名山,淮实出焉,淮过桐柏始著,于是禹导淮,桐柏始淮”。
依次试作注释:荆,指湖北。缴,边界之谓地。实,实际。焉,兼词,即于是,作,在这里或从这里解。著,显著,指水势大。于是,是两个词,于,是介词在,是,是代词这,译作在这里。最后一个淮,是名词动用,作叫作淮河解。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大复山是河南与湖北边界上的一座名山,淮河实际发源于这里。当淮河源头水流经桐柏山一带后,水势大了,河面宽了,加上禹在桐柏疏导淮河,后人就说桐柏山是淮河的发源地。
桐柏境内有座山叫大复山,就在与湖北交界地带,淮河即发源于该山。李氏的这段文字,是从大复山的地理位置和淮河发源地两个方面明确他所认定的大复山。依上述可作出第一个结论:李氏文中的大复山即桐柏县境内的大复山。李梦阳又写道:“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是以浊清判、三纪揭、澒洞开、明划日月”。
也依次作一注释:作,即做,兴起,动词。兹,代词,代大复山。“作”后“兹”前省略介词“于”,“作于兹”,即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做。宅,场面地,地方。是以,是介宾词组,宾语“是”前置,以,是介词,是,是代词,作因此解。这个词组很重要,它表示因果关系。判,分明,清楚。三纪,指古历法。揭,揭示,显现。澒洞,连绵同,连属不断状。杜甫有“澒洞不可掇”句。划,即刻划。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太古时代的盘古氏生活在大复山,大复山也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地方。因为盘古氏辟开了天地,所以清浊分明,清者在上为天,浊者在下为地,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也就显现了出来。既然天地分开,不再连缀一起混沌一遍,于是日月星辰布列于空,也就历历在目了。
以上述两个结论作论据,推出的必然结论是:盘古氏在桐柏大复山开天辟地。
李氏中以赋这种文体,颂赞大复山。此赋的主要内容是描大复山的宏伟气势,绘大复山的奇特异景,摹水帘洞的壮观与声响,如“分谷濞旋,神瀑泻焉,飞流崩崖,走壑蹴石,喷雪钉钟”等。文中此处是证明邻近大复山的水帘洞,也是方位的佐证。作为治学严谨的学者,作为才思雄鸷的文人,在盘古氏开天辟地一段文学的前后,不加“闻”“据说”之类的字眼,而纯客观地叙述,语气又极为肯定,当有所本。本自何?笔者认为:李氏之说上承唐代,远承三国,下启清朝,不是孤立的观点,不是孤证。由此,说盘古在桐柏大复山开天辟地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