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方圆数百里,雄奇诡险、千怪万状,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摩崖庵寺之中、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謎,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千百年来,这神秘丹霞的未解謎,有说“丹霞十八謎”的,有说“丹霞无尽谜”的,这里择其要者,略述其中之八以飧游者。
丹霞山命名考谜
“丹霞山”与“丹霞地貌”虽说名闻遐迩,享誉海内外,但“丹霞”这一文采飞扬的词汇究竟始创何时,“丹霞山”这山名到底何时开始称谓,古籍、方志、俚俗、流传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至今没有一个确切、权威的说法。“丹霞山”命名考证问题,至今还是一个待解的谜。
遍翻《山海经》、《淮南子》、《水经注》等古书,不见有“丹霞山”之名,《山海经·南次三经》虽有“……又东五百里,曰丹穴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的记载,但是丹霞山既不是江河之源,流经该山的锦江甦不是注入渤海。可见丹穴山与丹霞山绝不是谐音的同一地名。
最早记述丹霞山这一带的古文献,是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曲江藉进士邓嘉猷《广东通志·山川略》中的《锦石岩记略》,其中有“仁化南隅有崖岩,在缥缈间,石纹四时改易,五色俱备……故名锦石岩”的记载 。以后北宋庆元年间(公元1199年)进士、仁化知县蒙天民的《锦石岩龙王灵感记》、明朝成化年间进士韶州知府王宾的《重修锦石岩记》、明嘉元年仁化知县喻模的《游锦岩记》,以及宋、明时代的诗词等,都是以“锦石岩”为仁南之景、为此地之名,没有见过用丹霞山为地名的。这是因为锦石岩在唐末已经被发现,到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法云长老开山建庵,都只局限在半山以下锦石岩一带,可见当时的锦石岩已知名在先。那个时代的丹霞山尚在蒙昧原始时期,深山莽林、崖高路险、人迹罕至,当时仁化县又人丁稀少(明代从洪武至万历年间人口在六千至九千之间),且集中在平原地区。因此,“丹霞山隐在深山人莫识,锦石岩近水楼台先出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丹霞山”作为地域名词真正见诸诗文词,是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李永茂买下丹霞山前后。李永茂之弟李充茂作的《丹霞山记》,是最早记述丹霞山开山的长文,可他对丹霞山名字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界定。据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仁化县志》中李充茂所作《丹霞山记》载:“……丹霞之名,不自今日始也,自伯子《李充茂》至,而人人知有丹霞焉。”这里明确说明,在李永茂、李充茂兄弟来丹霞山之前,已经有了丹霞山的山名。
但是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仁化县志》中《丹霞山水总序》又说:“……传说丹霞山为‘烧木佛地’,李公(李永茂)不忍更改其名。”为什么呢?“烧木佛”是唐代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公元739-824年)的故事:说天然禅师在惠林寺遇天寒,就焚烧木头佛像来取暖(《祖堂集》)。“烧木佛故事”既然是李永茂故乡邓州丹霞山的事,于是不忍忘本,就用故乡邓州的“丹霞山”来命名仁化的“丹霞山”。这就是说,丹霞山的名字是李永茂取定的。
沿着这条线索,仁化县县志办公室曾经去函李永茂的故乡邓州市,及与之毗邻的湖北县丹江口市地方志办公室,请他们协助调查该地区可否有“丹霞山”的山名,他们都回信说没有。因此李永茂命名丹霞山的依据不足。
那么究竟丹霞山的称谓始于何时呢?只能通过“丹霞”一词出现的时期来推测。
“丹霞”一词,在我国清朝以前的古籍中很少见到,现在的《词海》、《词源》也没有收入这个词。最早出现“丹霞”一词是在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广东通政参议伦以琼的《锦石岩》诗第二首,开句有“水尽岩崖见,丹霞碧汉间”的诗句。这是“丹霞”一词见诸文字的第一次,这时与李永茂购买丹霞山的时间早了近百年。以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诗人殉家行有诗刻在锦石岩梦觉关的石壁上,诗中有“丹霞烟留处,黄梁秀未曾”之句。此时离李永茂买下丹霞山的时间只相隔12年了。
如果人们怀疑以上两处诗句中出现的“丹霞”不能作地名解,而只能当作“红色的云霞”解的话,那么明代天启七年(公元1628)举人、河南府推官凌云写的《宿丹霞》,就是真正把丹霞山当作地名为诗题的诗作。,时间还是在李永茂买丹霞山之前。
称呼丹霞山的时段界定,大概在李永茂买丹霞山之前的明代。究竟何时,因何得名。仍是一个等待考究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