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民风民俗 > 含山古村的古老习俗:清明轧蚕花庙会

含山古村的古老习俗:清明轧蚕花庙会

2011-3-31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华网在线  
   复制链接 |   

  含山,中国蚕丝文化发祥地,有“蚕花圣地”之胜誉,地处浙北三大水乡古镇——乌镇、南浔、新市三镇的交界处,因依大运河而立,孤峰兀峙,状如巨螯,螯有含物之意而得名。就在这一高不足百米小山上,诞生了中国的丝绸和毛笔这两样灿烂的民族瑰宝。

  蚕花:寄托蚕农美好希望的传说

  谈起中国丝绸文化,人们必然会说到含山。说起含山又会极自然地说起每年清明节在那里举行的“轧蚕花”庙会——蚕花节。其实蚕花就是一种用彩纸或绸绢剪、扎成的花朵,寓意吉祥如意,更是桑农蚕娘祈求桑满园、茧满仓、蚕宝宝饲养顺利的一种寄托和愿望。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自古就有种桑养蚕的历史。在每年的旧俗腊月十二日,当地的乞丐会按照蚕农的吩咐把蚕花缚在短竹上,挨家挨户地送,并在送蚕花时念唱一些祝词,而接蚕花的人家则给送蚕花的人一些钱或米。迎来的蚕花,蚕农一般都习惯把它插在育蚕的竹帘边,祈祝蚕花兴旺;非养蚕户,亦喜欢将蚕花插在门橱上,寓意生活如花似锦,这种风俗习惯就叫做“送蚕花”。

  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是蚕神的生日,蚕神即民间所传中的蚕花娘娘,故在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的蚕农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祀蚕神仪式。仪式相当隆重,运河边上的蚕农还要举行花鼓戏表演和踏白船、标杆船、打拳船等竞赛。

  关于蚕花娘娘的由来在杭嘉湖一带有许多的民间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在水乡桑园中,住着一大户人家,因父亲早逝,只留下母女相依为命。母亲刘氏生性暴戾,惧恶欺善,女儿翠花善良温柔,且貌美如花。许多才子前来求婚,都被欺贫爱富、好高骛远的刘氏拒绝了。但有一天一伙强盗掳走了翠花,刘氏万般无奈惟有烧香求佛,对天发誓:“无论是谁,只要能救出我女儿,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她家的大白马正巧听到了她的话,其实这匹大白马是一匹神马,它把翠花救了出来,可刘氏不仅矢口否认自己当初说过的话,还将大白马射死了。翠花知道了,流着泪想去院子把暴晒在外的马皮收藏起来。刚走进院子,那张雪白的马皮被一阵狂风吹起,直扑她而来,卷起了她向天上飞去。等四邻们都赶来时,那裹着翠花的马皮又从空中飘飘悠悠地坠落在了一棵桑树上。刘氏和众乡邻急忙奔过去,只见翠花姑娘已变成了一条浑身雪白、马头模样的虫子,此时她正爬到树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细丝绞缠自己呢。从此,世界上有了一种新的动物,叫做“蚕”。据说蚕就是由“缠”字引申而来的;同时,姑娘丧命后所栖落的那种树叫做“桑”,也是因为桑跟“丧”谐音的缘故。后来,人们都将蚕宝宝饲养起来,缫丝、纺织,用来缝衣服,冬天可以御寒。再后来,人们为了感激蚕花公主和白马的恩赐,捐资在含山顶上修建了一座蚕花殿,供上蚕花公主和白马雕塑,每当清明节,远近蚕农都前来朝拜,祈祷蚕花丰收。

  蚕桑文化:农耕文化的延续,民俗活动的开始

  在漫长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具蚕桑文化的生产习俗。如祭祀蚕神、蚕花生日、烧田蚕、焐蚕花、望蚕信、点蚕花灯等。这些蚕桑生产的风俗习惯,有的来源于对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蚕桑病祟的迷信行为,有的反映了对蚕桑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贺,有的关系着蚕桑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这些风俗很多都带有迷信色彩,其精华部分成为健康的文化遗产。其中轧蚕花就是一项非常有特色且有内涵的民间文化活动。所谓的轧蚕花,就是蚕农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蚕桑丰收而举行的一项十分古老的蚕事风俗活动。早先蚕农养蚕是自己养蛾产卵育种,为了确保自家的蚕种出得好、出得齐,每当清明节这天,含山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要背着蚕种包,头插蚕花,蚁拥含山,去蚕神庙祭拜蚕花娘娘,为他们的蚕宝宝祈求消灾祛病,祝愿蚕花丰收。年复一年,千年沿袭,就形成了含山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清明轧蚕花庙会。

  含山轧蚕花庙会,分为清明、二清明和三清明,十分热闹、隆重,它不仅是江南最大的蚕神祭祀节日,而且也堪称是中国最大的蚕神祭祀节日。据说是因为传说中的蚕花娘娘会在每年的清明节扮作村姑踏遍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因此人们只要在清明期间上含山去踏踏青轧轧蚕花,便能将蚕花喜气带回去,同时也能得到蚕花“廿四分”(蚕语双倍好收成的意思)。因此,四面八方的蚕农在每年清明节都争先恐后地上含山踏青,祭蚕神、购蚕花、祈蚕利或轧闹猛(朋友)。

  每年清明的那天,含山上下人流如潮,山顶庙宇内外更是挤得水泄不通,运河内龙舟、拳船、踏板船竞相献艺,场面热闹非凡,煞是壮观。在“轧蚕花”时,人越多越热闹,则兆今年的蚕花越兴旺,称之为“轧发轧发,越轧越发”。同时未婚男女你轧我挤,也有藉此俗促成男女恋爱婚姻的。

  轧蚕花活动在清朝、民国初期规模最盛。现在的含山蚕花节不仅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华夏城乡游重点节庆活动之一,而且还是江南这几年来最具文化价值的民间庆典活动和最值得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人类生态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好好研究的标本。

  轧蚕花:撒蚕花、祭蚕神、摸蚕花奶奶

  一个风斜雨细的清晨,我前往含山采风。车开出市区后,便向一条泥石小路而去,一路下去,桑园遍野,翠竹葱茏,小桥流水,黑瓦白墙,牛羊鸡鸭不时从车旁而过,好一派江南田园风光。大约半个小时后,司机指着一气势恢弘的青石牌坊,说含山到了。刚迈出车门,就被在广场上等候着我们的老姚接着领进了牌坊。

  蚕花节的开幕式在上午九点半开始,霎时含山塔内外的钟声铃声齐鸣,蚕花殿四周香火缭绕。在一通舞狮龙和民间高跷、腰鼓表演结束后,传统的“轧蚕花”活动开始。首先进行的是“藏蚕种包”仪典,此活动一般由一家长(又往往是男性)肩上斜背一紫红的“蚕种包”,将今年自家头蚕蚕种纸置于其中。随着一阵锣鼓的轰响,只见背着各式各样“蚕种包”渴望能带上“蚕花喜气”的人便往含山蜂拥而去。正当山顶上的人们在欢呼雀跃的时候,“抬阁(一种饲养蚕的用具)”活动开始了。所谓的“抬阁”仪式就是把一些童男童女妆扮成蚕花姑娘或戏剧、传说中的人物,然后把这些童男童女安放在改装成旱船、花轿或高头白马的抬阁内,让大人们抬着,从山脚一直抬到山顶蚕花殿,一路鼓声喧天,同时100名参加轧蚕花的蚕花姑娘也头插蚕花手举着蚕匾,前拥后挤着“抬阁”队伍往山上而去,一路走一路撒蚕花,唱蚕歌,场面煞是壮观、热闹。

  正当我抢拍摄角度的时候,忽然觉得前面人头耸动。随之是锣鼓、唢呐、鞭炮、钟声齐鸣,香火弥漫。“祭蚕神开始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蚕花娘娘雕塑像前的广场上已堆满了全猪、牛头、茧圆、粽子、麦芽祭蚕神仪式。一般由手拿黄色蚕经的老道士主持,代表了人们对蚕神的崇拜和信仰。

  塔饼、米酒等供品的抬阁。四周站满了一个个浓妆艳抹、头顶蚕匾前来轧蚕花的姑娘。在祭坛的中央,只见一手拿黄色蚕经的老道士在吹鼓手的簇拥下,面对汉白玉塑像的蚕花娘娘念念有词,模样十分虔诚、严肃。大约15分钟以后,各乡村的蚕农便前拥后挤、摩肩接踵地上前点蜡烧香祭奠蚕花娘娘。祭好蚕花娘娘后,养蚕的妇女还要去蚕花殿和观音殿祭拜蚕神和菩萨,并顺便买一些蚕花带回家,插在蚕匾上,据说这样既可保佑蚕花丰收,又可避邪。

  祭蚕神活动是在山顶蚕花娘娘的雕塑像前面举行的。据介绍,祭祀的仪典是以“庙界”(即一庙所辖之地域、村坊)为单位,抬着当地地方神祗的“行身”(如总管、土地、太均等),簇拥菩萨上含山,绕山上宝塔一周。同时各“庙界”来的拜香会(陆路)、拜香船,在山下汇合后,依次上山朝拜蚕花娘娘。队伍中张灯结彩,有十样景灯、龙灯、马灯等,人们一路唱念经忏,并有锣鼓唢呐、丝弦管笛等伴奏。而在山麓运河水面,以武术竞技为主的打拳船、拜香船、标杆船和以竞渡为主的踏白船、龙舟云集献艺。山上山下,陆路水面一新,锣鼓喧闹,龙腾狮跃,是一片狂欢景象。

  “其实轧蚕就是轧一轧吉祥如意,轧一轧朋友。未婚的蚕农姑娘在轧蚕花时都十分渴望有哪一个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小伙子去摸一摸她的乳房,所谓摸发摸发,俗称摸蚕花奶奶。未婚姑娘在轧蚕花时被随便哪一个小伙子摸过了乳房,哪怕只是碰一碰,也就意味着她有资格当蚕娘了,而且,她家今年的蚕花也一定兴旺;否则的话,轧了一通蚕花,竟连一个人也不去理她,则是一件非常倒霉的事情……”同伴老姚的话匣子一经打开收也收不住。

  蚕花殿:丝绸文化的见证

  蚕花殿是祭蚕神的场所,也是中国丝绸文化发展的见证物之一。从古至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一直是含山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年的清明期间,含山方圆百里的百姓们为了祈祷求赐“双倍好收成”,便纷纷背着蚕种包,头插蚕花,蚁拥含山,去蚕花殿祭拜蚕花娘娘,然后带着蚕花高高兴兴回家。年复一年,千年沿袭,蚕花殿也就成为了蚕农们祈福纳祥的蚕花圣殿。

  蚕花殿是一座黄墙黑瓦的大殿,殿前人头耸动,香火缭绕。在上大殿前的二层石梯前摆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花篮。走到花篮前仔细端详,发现这些鲜艳夺目的花朵均用绢丝做成,而花蕊却各不相同,既有镶嵌着金元宝、吉祥物的,也有点缀着珍珠和琉璃的,最奇怪的是有些花蕊上还横卧着一条雪茸茸白蚕。老姚说这就是蚕花。据说当时范蠡送西施去吴国,路过含山时,曾有12位采桑的姑娘出来为她送行,西施便把沿路人们送给她的各色绢花分送给这12位姑娘并留下了“12位姑娘12朵花,十二分蚕花到农家”的美好祝愿。从此,西施送给 12位姑娘的各色绢花便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蚕花了,当地妇女头插蚕花的习俗也因此而流传了下来。同时“蚕花十二分”也成为苏嘉湖一带养蚕地区一句祝丰收的吉祥话。

  中午在吃蚕花饭时,当地人介绍这样的热闹场面和气氛一直要延续到二清明、三清明,才算基本告一段落。但是到了清明的第6天(俗称“六清明”)的清早,山下的蚕农又将到山上集会,香烛礼拜马王菩萨。在山上吃一顿素餐后,开始出会,龙旗(画有龙,取“龙蚕”之意)开道。旗后是吹打乐队,接着有4块行路牌,上书“马鸣大王”、“龙蚕胜意”等。后面是带柄可举的长约尺余的8尊木雕“八仙”像,分别由8人手持。“八仙”后是锣鼓班子,接着便是抬着马鸣王的轿子。出会队伍从北面下山,绕含山一周,然后从南面登山回殿将马鸣王复位,这样清明节含山祭祀蚕神的活动便拉上了帷幕。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含山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