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负盛名。少数侗族人从事林业,在池塘稻田中养鱼也很普遍。现有人口296万。
侗族人居住地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侗族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他们用歌声来代替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依靠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传承的。所谓“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正是侗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族人的尊重。
侗乡姑娘在农闲时候会聚集在一起唱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大歌的自然根源。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友谊,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侗族大歌多在鼓楼里和月堂中歌唱,以集体形式,歌手宾主分坐在长长的凳子上轻轻唱、慢慢和,平和含蓄、优美深情。整个场面没有专业的指挥,是纯粹的地道的民间合唱。
鼓楼是表演侗族大歌的最佳场地。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的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改变了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的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演唱。大歌有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叙事大歌等,其中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三月歌》等。侗族大歌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大歌已经走出乡村,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