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民风民俗 > 风俗详介:青海省各民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风俗详介:青海省各民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2011-3-3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互联网综合  
   复制链接 |   

青海德令哈藏族人的酥油茶

  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农区集中在日月山以东地区,日月山以西就进入牧区了。农区的平川地带春夏季气温较高,种植小麦、玉米、青稞和养麦及各种蔬菜。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因为青稞成熟早,收下青稞,可以腾茬种白菜、萝卜,或者做打麦场。山地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小麦生长,而以各种杂粮为主。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青海因为牧区广大,农区的汉族也养猪养羊,肉食相对比较丰富。多数人喜食羊肉。农村蔬菜不多,西宁市附近蔬菜生产较发达,内地各省的常见菜,西宁也都有生产。

  青海夏季来得晚,人们常于六七月去山野里采食蕨菜,于七八月去草原或林间采拾蘑菇,于九十月间采集发菜,这些活动均能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青海水产不多,但青海湖里的鱼,尤其是无鳞湟鱼很有名气,产量也高。另外,海鱼等海产也不时销往这里,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青海  饮食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