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著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做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只有一种肉 ——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