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黔西南安龙招堤:见证故都三百年(图)

黔西南安龙招堤:见证故都三百年(图)

2011-1-26 14:05:17   网友评论来源:中国公路网  
   复制链接 |   

  安龙招堤,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城东北一华里许,始建于清代,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明朝永历皇帝曾经在安龙避难六年,让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里人杰地灵,曾养育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晚清重臣张之洞,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血染疆场的王懋长,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将领、后任贵州省交通厅第一任厅长王伯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功勋作著、后捐款在安龙招堤旁修建“怀乡桥”的名将杨滨,曾被中共前敌委员会任命为第九军军长(朱德时任该军副军长)韦杵,辛亥革命名将、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驻军南笼(今安龙)的中营游击(大清朝从三品武职外官官衔)招国遴,为解决水患保护农田和方便两岸居民的交通往来,自捐俸银二千两,并亲自率领工匠采石在陂塘海子两岸狭窄处的金星山旁修筑路堤。经一年多时间的修建,长270米,高、宽约3米的石堤,横亘于陂塘海之上。堤的北端有一半圆型石拱桥,上面可以通过马车,此后,当地居民不再遭遇水患,两岸交通也更加方便了,后人曾誉为“仿白堤”,“肖苏堤”。为了纪念招国遴,取名为“招堤”。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兴义府(原兴义府设在安龙)知府张锳加高五尺,在路堤的东侧修建池塘和在北侧修建“半山亭”,池内种植荷花。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代理安义镇总兵刘显潜、代理兴义府知府聂树楷与地方名士集资重修招堤,今天的招堤基本上保持了当时重修的主要面貌。

  三百年招堤,三百年荷花,让这里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老的招堤,见证了安龙故都三百年的历史,虽然三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算小小的一瞬间,但是这里却发生了几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都被招堤这位历史老人铭记着,他是乎在向人们诉说这里300年多所发生的一切。

  半山亭

  招堤建成后,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路堤东侧的良田和方便了两岸居民的交通往来,但遇到涝灾年份,大堤仍然阻挡不了洪水侵袭良田,居民又不得不借助于安全系数很差的小木船往来两岸,遇到暴风雨,常常会船翻人亡。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时任兴义知府张锳又将路堤加高五尺,此后才能真正的防治水患,两岸居民也不再乘船往来。张锳还在东侧开辟水池数亩种植荷花,路堤的两边种植杨柳,一方面可以保护路堤,另一方面可以美化风景,真可谓一举两得。每年夏秋两季,杨柳依依,荷花飘香,平波十里。

  在堤的西端连着金星山,相传玉帝御驾醉览蓬莱,乘云至龙城,见城外陂塘海子烟波浩淼,奇景胜于蓬莱,但龙城其时未扬名,遂嘱载玄奘之神龟游万里,负蓬莱最美之山至龙城陂塘海子,取名金星山,寓为山寿永久,文人则称此山为“龟载小蓬莱”。

  张锳加高招堤后又在金星山修造半山亭。一次在亭内大宴宾朋,酒至酣甜,张锳年仅十一岁的爱子张之洞即兴作了700余言的《半山亭记》,一气呵成,句法工整,语惊四座。后刻石嵌于亭内石壁之上,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张英又在小山上修建三楹阁楼,命名为“省耕亭”。经后人多次扩建,建成今天的涵虚阁、张公祠和禅房。在半山亭里可以观览招堤全貌,欣赏到十里荷花之美。若遇雨后清晨,这里烟雾缭绕,远处的山,山下的荷花,池塘边上翠绿欲滴的杨柳,加上天空中飞着欢快的小鸟,构成一幅美幻绝伦的图画,让人们陶醉于其中。

  半山亭内楹联多达数十条,均为龙城知名人士所书,其笔法龙腾虎跃。楹联情景相融,寓意深远。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任职时,曾游历安龙,登半山亭,咏楹联“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

  走进涵虚阁大门可见张锳父子塑像,父默立身后,子伏案执笔,再现了父子两代重教尚学的感人场景,涵虚阁后有禅房,禅门长年虚掩,游人很少接近。

  南明永历皇宫

  从招堤往西南方向约一华里的安龙县城大同路,这里耸立着一座皇家风格的小宫殿“永历皇宫”,由门楼、文华殿、配殿、角楼组成。“永历皇宫”始建于明末清初战乱年代,明朝崇祯皇帝死后,朱氏皇族广东世袭王朱由榔自立为南明永历皇帝,曾在安龙设立行宫指挥抗击清军,当地人把行宫称为“永历皇宫”,毁于清朝同治年间,近年经过安龙当地政府按照原样修复。

  皇宫正殿里摆设着一张金碧辉煌的龙椅,墙上挂着明朝历代皇帝的画像。这些画像,还有这把龙椅,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明王朝走向衰落和30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1646年的秋天,清兵入关南下,唐王朱聿键政权宣告崩溃,桂王朱由榔在广东的肇庆继帝位,次年改元号为永历。清军铁骑践踏中原江南各地,所到之处,侵占民田,祸害百姓。为此,举国上下人心逆反,期望永历王朝能举起“抗清复明”的旗帜。永历帝朱由榔调集李定国、孙可望抗击南下的清军。由于清军攻势强大,1650年初,广州城陷落之后,永历王朝便处于颠沛流离之中,辗转奔命。1652年,永历帝来到了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由于安龙地处滇、黔、桂三省交通要道,“城跨山腰,半踞平陆”,四周群峰高峙、城内有桅峰山、龙井山,城外有将军山、九峰山、天榜山、铜鼓山,东北一带又是十里陂塘海子,城有城门,城墙坚固,城池易守难攻,使水历王朝暂时逃过了覆亡的命运。

  野心勃勃的孙可望,早怀“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既想借用永历皇帝之名号令天下,又不愿受其节制。于是,永历王朝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官僚集团中的互相倾轧愈演愈烈。为了防范居心叵测的孙可望倾覆朝廷,1653年1月,永历帝与近臣吴贞毓、郑允元、赵赓禹、徐极、周永吉、朱议录等18人密议,欲召正在广西抗击清军的李定国入卫,守护安龙,以遏制孙可望。不料,机密泄露,未等及李定国赴安龙护驾,急于称帝的孙可望于永历八年(1654年)三月四日派部将郑国到安龙,逮捕了内阁大学生吴贞毓、武安侯郑允元、大理寺少聊杨钟等18人,进行严刑拷问。18人无一屈服,大义凛然。孙可望以“欺君害良,盗宝矫诏”的罪名将18先生处死于安龙天榜山脚下,后人敬仰十八先生之贞节,在十八先生英勇就义之处修建了“十八先生墓”。

  永历皇帝在安龙“宫室卑陋,服御粗恶”,所住的文华殿,风吹雨打,窗壁颓坏。1658年,永历朝廷移至昆明,永历皇帝结束了在安龙为时6年的凄风苦雨岁月。

  明十八先生墓

  由招堤沿安龙县城顺城街一路往西约两公里的马场坝,有一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胜古迹——“明十八先生墓”(亦称“十八学寺”)。这座古墓里埋葬着南明永历王朝内阁大学士吴贞毓、武安侯郑允元、大理寺少聊杨钟等18位重臣的忠骨。这段300多年的公案,历代史家有褒有贬,毁誉不一,但古迹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墓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内外研究南明史学著名学者所注目之地。

  “十八先生墓”墓区大门上有书写苍劲有力一大一小的两块牌匾,镶钳于大门门檐上的大牌匾上写着“南明历史博物馆”,下面小牌匾从右至左书写着“明十八先生墓”。步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柱式大石牌坊,色泽暗淡,与牌坊旁郁郁葱葱的各种人工绿化、苍松翠柏形成鲜明的对比。四根石柱支撑起的三块横石牌坊,中间大的一块书写着“岿然千古”,两边的小石牌坊,分别书写“成仁”、“取义”大字,字体遒劲有力,为贵州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所题书,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

  大石牌坊后面有小石牌坊,亦为四柱式牌坊,坊柱、坊牌上刻有龙、狮子,花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中间的牌坊上刻着“明十八先生墓”。石坊后有一圆形墓冢,封土为大小相同,凿工精细的石块镶砌而成,高2.5米,直径为3米,为明末忠臣吴贞毓、郑允元、赵赓禹等十八位先生墓冢;墓碑上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为明代永历皇帝亲题。

  墓后两侧碑碣林立,18块石碑分别镌刻着历代凭吊诗文和十八先生忠贞烈节事迹及绝命诗,清朝重臣张之洞代父张锳作的《十八先生祠堂记》赞曰:“呜呼!贞魂毅魄,十八人高节如生;古墓新祠,亿万载芳型不朽,当日成仁取义,常思烈士之风;异时立懦廉顾,犹是先生之教。”“贼臣未斩身先殉,留取忠魂复国仇”,“愿为厉鬼同诛贼,就刃从容且赋诗”。十八先生临刑时慷慨激昂,撼人心魄。他们的忠孝烈节、临难不变节、从容就义的高尚情操以及他们临刑前的大义凛然的绝命诗,感动了后人,也引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万分感慨,他们写下了多篇凭吊十八先生的诗文。后人为了让十八先生之高尚情操流传千古,先后修建纪念十八先生的祠堂、多节亭。在天榜山脚的摩崖上,刻有历代歌功颂德的题咏,蒋中正(蒋介石)、刘时范、胡刚、李烈钧、居正、王伯群、吴鼎昌、任可澄等人均为十八先生题词,“碧血千秋”、“天地正气”、“忠烈可风”、“浩气长存”、“瀛州胜景”等让后人永远铭记这十八位先生的高风亮节。

  王囊仙纪念铜像

  从招堤往东过“怀乡桥”经荷花池九曲廊桥和醉荷亭步行约三百米,即可到王囊仙纪念铜像,也可取道过“怀乡桥”经步行小道直接到达。王囊仙纪念碑立于其出生地安龙县新安镇洞洒村。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我们的女民族英雄,怀念我们的民族女英雄,筹资在风景如画的招堤荷花池畔立一纪念铜像,该铜像也出自于生在安龙的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及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王大同先生之手。

  纪念铜像面朝安龙城,高两丈有余,民族女英雄王囊仙左手执利剑,挥动右手,似乎在号召被压迫的人们要团结起来,为推翻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而战,为人民获得自由而战,这是贵州史,甚至中国史上少有的民族女英雄,她的事迹感天地、泣鬼神。

  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出生于安龙县洞洒村的王囊仙(女,乳名王阿从)和出生于当丈布依寨的韦朝元率领布依族人民起义(史称“南笼起义”)。义军涌向普坪,纵火焚烧地主庄园,高喊“雾腾腾,烧普坪,南笼吃早饭,杀上云南城”等口号,攻下普坪后,直取兴义府城(即今安龙县城)。义军人多势众,吓得知府曹廷奎撞墙自杀。  

  二月中旬,义军攻下册亨后紧接着又攻下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惠水、织金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兵锋直指省城贵阳。“南笼起义”的烽火震惊朝野,清廷紧急在云贵和两广调兵遣将,聚集了近万大军进行围剿。同时,南笼各地的地主在清廷重金诱惑下相继组建了39支地主武装,配合清军镇压义军。王、韦二人组织起义军英勇反击,但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起义军不断收缩兵力,最后退到南笼府据守。王、韦二人一面在洞洒、当丈两地加紧修筑木城,加强指挥中心的防御,一面抽调兵力到普安、捧乍等地进行增援。

  八月十五日,清军和各路地主武装推进到洞洒和当丈,起义军在王、韦的指挥下,挥舞大刀、长矛、梭镖同清军进行殊死搏斗。清军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攻陷了洞洒、当丈的义军营寨。战斗十分惨烈,战场上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在木城被攻破时,义军将士临死不屈,点火自焚,王囊仙和韦朝元受伤后被俘。

  “南笼起义”被血腥镇压后,王囊仙和韦朝元、王化明、韦抱堵4名起义首领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清军用囚车押送北京,在刑部审讯时也是视死如归,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最后于农历十一月初七(1797年12月24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岁。此后,清廷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还把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省城贵阳,铸成一根铁柱,刻上颂扬文字,树立于贵阳南明河畔甲秀楼旁,“南笼起义”自正月初五至九月初九,历时9个多月。

  怀乡桥

  经过几代人的加固修建和管护,招堤路堤两旁上种植了四季常青的灌木绿化植物,路基两边也种植了杨柳树,招堤的一边是荷花飘香的荷花池,一边是被招堤保护防治了水患年年丰收的稻田和美丽的县城街区。

  人们要到荷花池欣赏荷花和漫步公园,只得从狭窄的小路下去,游人极为不便。1981年,一位老将军捐款修建了“怀乡桥”,该桥的建桥材料,均采自当地石灰岩,经过工匠们精工细凿,下部为标准的圆孔,直径约为3米,上部为楼梯式结构,栏杆上的浮雕经工匠们的精雕细刻,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怀乡桥”于1982年7月竣工。

  笔者每当站在桥上远眺荷花池美景,禁不住会想起这位捐善款修桥的这位老将军,他就是出生于安龙,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党的秘密工作的杨滨将军。一提起杨老将军,安龙熟悉或了解他的人们都津津乐道,引为骄傲……

  1913年,杨滨出生于安龙县一个布依族家庭,幼年丧父,历经磨难但自幼勤奋好学,于1931年考入云南讲武学校军士队,1934年毕业于云南教导团第三期。1935年教导队改为昆明军分校,他留校任工兵见习分队长兼器械操教官。当时与在昆明的安龙同乡韦杵交往甚密,其热爱中华民族、富于正义感的言行,对杨滨影响较深,同年9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受党组织的安排到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的师部工作。10月,部队调赴抗日前线,被安排在师副官处工作。1938年初,六十军移师武汉。此时,在一八四师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杨滨参加了党支部工作。3月,部队投入台儿庄战役,坚守禹王山阵地,给日寇以重大打击,6月,一八四师组建工兵营,杨滨任该营二连连长。1939年春,部队在江西奉新、高安一带布防,与侵犯南昌的日寇对峙,战斗一年余,当时杨滨任中共临时支部书记。

  1945年,六十军开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随后在越南接受整编,骑兵搜索营撤销,杨滨任命为军部副官长兼特务营营长,成为军长曾泽生身边的人。

  1946年,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六十军开赴东北,途中部队中共地下党的工作由杨滨负责。到东北后,他和王立中等人先后将经过长期培养的孙公达、陆飞、赵雄、俞元、詹玉佩等人发展入党,并设法为他们办理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合法手续,把他们安排到要害部门。杨滨除了掌握全面情况外,主要负责密切同军参谋处长、通讯营营长等人的关系,并加紧对军中高级军官的交友活动,伺机策动起义。

  1948年3月,六十军撤到长春,随即被人民解放军围困。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动下,10月17日,六十军宣布起义。次年1月3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杨滨任四四二团团长,随军参加了解放鄂西、成都等重大战役。

  1950年10月,奉命赴朝抗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过后,杨滨升任一五○师参谋长,先后参加了云山、安州、博川、古梅里等战役。1951年,参加在汉江两岸狙击敌人五十昼夜的战斗。1955年4月,杨滨随军回国,任副师长。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回国后,杨滨先后任福州军区工程兵副主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顾问(正军职待遇)等职,1962年11月,授予大校军衔。在闽期间,组织指挥了闽江、乌龙江两座大桥和龙坎铁路的建设。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滨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党的秘密工作,在远离组织、生活艰苦的险恶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开展党的活动,为促使六十军起义、和平解放长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兵临城下》电影中,以他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地下党员的光辉形象;在为国庆四十周年献礼的电视连续剧《长夜春晓》中,以其真实姓名生动地再现了他在六十军中做党的地下工作的经过。

  王宪章将军纪念园

  王宪章将军纪念园坐落于安龙县招堤十里荷花池附近风景优美的绿海之滨,以将军雕像、瞻仰台、观赏园、豹皮亭为一体,铺以石雕、石阶、石径和栽种苍松翠柏。瞻仰台上的王宪章将军雕像栩栩如生,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骑在一匹战马上,似勇往直前之态,也是王宪章将军戎马生涯一生的艺术象征,豹皮亭位于雕像之后的小山上。

  原豹皮亭位于安龙县城北门外的五硐桥旁,为一座六角小亭,亭中有纪念碑一座,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副总指挥、苗族英烈王宪章将军。建于1941年,命名为“豹皮亭”,取后梁王彦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一语之意,而亭中纪念碑镌刻《故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王宪章君赞功碑》及《革命先烈王宪章先生事略》,详细介绍了王宪章将军的生平事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豹皮亭”毁于文革期间。2002年底,为了缅怀王宪章将军的革命精神,经有识之士倡议,重新选址于绿海之滨修建“王宪章将军纪念园”。新建的纪念园,更能详细地向人们诉说了生于安龙,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并为革命献上宝贵年轻生命的苗族英雄将领王宪章生平事迹。

  1888年,王宪章降生于安龙县普坪一个普通的苗族家庭,幼年进入私熟读书,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幼喜欢学习武艺。19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具有变法维新思想的兴义知府李祖章创办的中学堂, 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王宪章刻苦学习,大量阅读了近代书刊,对宣扬反封建专制、倡办实业、抵制列强瓜分中国等主张的进步书刊爱不释手。

  1905年,学校保送王宪章进贵阳师范学堂,期望他学成后回来任教,但他无心从事教育事业,其理想是投笔从戎一心报国,不久转学于警察学校。王宪章在校期间加入反清团体“科学会”,并成为科学会的一名活跃分子。后来,科学会与在日本东京的革命党人取得联系,筹划发动反清起义,因被清政府察觉而被迫暂缓。之后,科学会骨干人员到修文聚集,以图再次发动起义,又被官府察觉,“科学会”会员四出逃散。

  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少年时代是在安龙度过的,他对安龙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张之洞的安排下,从安龙遴选了10多名青年才俊到武昌学习,因此王宪章得以进入新军第八镇三十标,不久因表现优异而升为正目。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众人推举蒋翌武为总指挥,王宪章为副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武昌起义,震惊清廷,清廷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从南方和北方调动大军围剿起义队伍。

  1913年3月21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车站将宋教仁暗杀,南方革命党人力主讨袁,发动“二次革命”。王宪章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黄兴坐镇南京指挥。二次革命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王宪章泅水逃走。

  二次革命失败后,王宪章等讨袁骨干大多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1914年2月,孙中山派王宪章与詹大悲回国进行革命活动。王宪章在上海组织“铁血团”,力图集合旧部,夺取南京。袁世凯知悉后派暗探到处搜寻王宪章的下落。某日,王宪章在街头遇高华廷,因不知其已被冯国璋收买,乃动员高参与反袁。高假言应允,称可运动南京守军内应,王宪章信之无疑,与高到“一品香”餐馆密谈。王宪章喝下高预备的毒酒,昏迷后被捕。3月25日,王宪章被冯国璋秘密杀害,时年仅26岁。

  安龙会议会址

  “安龙会议会址”,从招堤沿西北方向经五硐桥,约3华里可到达。会址位于安龙县城草纸街71号,是一幢砖瓦结构,解放后先后为安龙县兵役局、武装部办公用房,武装部已搬到县城塔山,现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黔西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龙会议”是解放云南的一次重要会议。1950年2月6日中共云南省委成立暨第1次全体会议在原国民党安龙县参议院会议室(今草纸街71号)召开第4兵团负责人、滇桂黔边区党委、边纵领导、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负责人会议。

  1949年1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的3个军打完广西战役后,屯兵于南宁一线,准备休整、补充并分出部分兵力搜剿逃窜进十万大山里已成为散匪的国民党残余部队。由于12月9日卢汉将军在昆明起义,遭到敌第8军、第26军的凶狠围攻,形势很危急,连续电告北京毛泽东主席、朱总司令和二野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请求派兵解昆明之围,第4兵团停止休整,提前进入云南。陈赓司令员一边下令各个军收拢部队,同时于12月1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团以上指挥员的作战会议,决定兵团主力立即兵分两路进入云南。1路由第13军军长周希汉、政治委员刘有光等指挥从南宁经田阳、百色进入云南的富宁、砚山,直插蒙自、开远歼灭敌第8军、第26军。陈赓司令员则亲自率兵团和14军、15军于1950年元月20日从百色、田林过南盘江取道贵州向云南进发。1月24日,解放军第4兵团先头部队由边纵罗盘支队第22团作向导,从广西百色地区进抵贵州省安龙县城。2月1日陈赓将军率领第4兵团机关和直属部队到达安龙县城。部队进入安龙城时,受到了安龙各族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2月5日,宋任穷率领的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和警卫部队也到安龙与第4兵团会师。

  次日,在安龙县城草纸街71号召开会议,史称“安龙会议”。与会人员有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新近被任命为第4兵团政委的宋任穷、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副主任胡荣贵、滇桂黔边区纵队司令员庄田、政委林李明、副政委郑伯克和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周保中将军。宋任穷主持会议,陈赓在会议上讲话。

  会议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和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组成人员及接管云南工作的有关事宜。会上宣布中共中央和西南局的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中共云南省委由宋任穷、陈赓、周保中、林李明、郑伯克、刘林元、郭天民、庄田、牛树才组成。宋任穷任第一书记、陈赓任第二书记。云南省委成立后,中共滇、桂、黔边区党委和边区纵队正式宣布结束,分别并入云南省委和第4兵团。接管云南各项准备工作大体就绪后,首长、机关、部队于2月14日离开安龙开赴云南,20日到达昆明。

   [编辑:孙一鸣]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安龙招堤  历史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