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清末的北京印钞厂:胎死腹中的大清钞票

清末的北京印钞厂:胎死腹中的大清钞票

2011-1-17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人民政协报  
   复制链接 |   

当时印钞厂印刷的纸币

  纷杂混乱的币制流通

  在清朝末期,北京虽在名义上作为大清国都,却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并没有真正掌握和控制国家货币制作的大权,流通的货币大部分由京外各省制作,更没有统一的币制,整个国家的财政也处于混乱之中。据统计,近代中国流通的“宝银”,其名称就有103种,“两”的计量标准更多达170种。计数方法也不一致,如“制钱”,有千文一贯(吊)的,也有160文、乃至102文一贯的。金属币的成色也是良劣不一,如“铜元”,铜六铅四、铜八铅二,以及铜铅各半的都有。它们的实际价值,由于偷铸、滥造,各省官府谋私,以及银钱比价有涨有落,也大不相同。早年间我们为什么把银元叫“洋钱”“现大洋”?就是因为外国银元也在中国流通,是“洋”货,如同把火柴叫“洋火”一样。最早有墨西哥的“鹰洋”(飞鹰图案),英国的“站人”(不列颠女神手持叉杖立像);在中国开设的外国银行还印制发行纸币,包括以“元”为单位的钞票,银两、银元的兑换券,等等。总之,币制流通十分混乱。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大清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