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寒山(在黄丰桥乡境内),有一个后生仔,他的父母在酒坊主家里做事,还欠了一身的债,后来被酒坊主逼债逼死了,留下他一个人,为了偿还父母留下的那还不清的债务,他从小就在酒坊主家里搞很重很重的劳动,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担着酒四乡八村地吆喝着为酒坊主卖酒。人们都喊他为“酒崽”。
有一天,酒崽因为连日劳累,加上受了风寒,就病倒了。狠心的酒坊主仍旧鸡刚啼就把酒崽喊起去卖酒。酒崽没办法,只得硬撑着起了床,担着酒出门。天又没亮,山路又陡又滑,酒崽爬上广寒山的山顶上,早已冷汗淋淋,上气不接下气。他刚想放下担子歇歇气,脚下一滑,眼前一黑,便摔倒在地上不晓得人事了。
具体经过
也不晓得过了好久,酒崽从昏迷中醒来。他一吸气,只觉酒香扑鼻,急忙睁开眼睛一看,原来自己到了一座山洞里,正躺在一张石床上,他觉得很奇怪,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到这洞中来的。忽然,他耳边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大哥,你终于醒了!”酒崽大吃一惊,急忙回头一看,身后站着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便问:“咯是咋咯地方?你是咋咯人?”
姑娘笑着告诉酒崽,这里叫仙酒洞,她叫酒洞仙子,在山路上救下了酒崽。一听,从石床上滚下来,纳头便拜:“多谢大姐救命的恩情,今后我一定报答你!”“哎呀,不敢当!”酒洞仙子扶起酒崽后,用手向后一指:“你看,那是咋咯?”
酒崽回头一望,只见洞顶一束水柱落下,正好落到下面的一个石磨里,酒香也正是从那里飘来的。酒洞仙子把酒崽拉到石磨前又说道:“是一座神酒磨,你只要连念九遍‘酒洞仙子’,这磨就会磨出上好的酒来。记住,不要告诉别人!后会有期。”说完,姑娘便不见了,酒崽非常惊奇,半信半疑地连叫了九遍“酒洞仙子”,这—下,怪事出现了,掉到石磨里的水全变成了酒,尝一口,香得很,洒崽喜得不得了。
从此,酒崽天天到洞中担酒卖,赚了钱,还清了酒坊主的债,再也不为酒坊主做事啦。他还把每日卖酒赚的一部分钱,分送给穷苦人解危救难,人们都很尊敬他。
不知怎么的,这件事被洒坊主发现了。一天,酒坊主偷偷跟在酒崽后面,钻进了山洞,躲在一边偷看,只见酒石酸崽连喊九遍“酒洞仙子”,便把水变成了酒,不由得连连称奇。他想,要是把这个石磨归我那财宝就会滚滚而来。想到这里,一个毒恶的主意来了,他捡起一块锋利的石头,对准正在装酒的酒崽的后脑壳砸了一下。酒崽连哼都没哼一声便倒了。酒坊主连连地叫着“酒洞仙子”、“酒洞仙子”,这一叫,洞里的四周出现了千百只石磨,流着喷香的酒,这些酒把酒坊主围在当中。这下可不得了,洞里酒花凹溅,酒坊主连眼睛都挣不开,吓得在洞中乱喊乱叫,特别奇怪的是,那些石磨越转越快,酒也越来越多,不一会,这个大洞成了一片“酒海”,酒坊主在“酒浪”中挣扎了几下,便沉到底下去了,随着酒漂到洞外。冲走了。这时,酒崽的尸体也浮在酒上面,流出洞外。猛然间,酒洞仙子出现在洞外,她连忙托起酒崽,升到半天云中。据说,酒崽被酒洞仙子带到另一个地方去了,结成了夫妇,过上了好生活,并主管天下的酿酒业,人们称他们为酒洞二仙。
仙酒洞的那些石磨也就是这样不停地磨呀,磨呀,日日磨,月月磨,据说,现在还在不停地磨哩。久而久之,磨出的酒汇成了一条小河流到了山外,河里尽是醇香的美酒,河两岸的穷苦百姓都担上河里的酒做起酒生意来了,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好日子。于是,人们便把这条河叫做酒江,以后改为酒埠江。好多人都说,现在用酒埠江里的水酿酒比用其它的水酿的酒要香一些,甜一些呢!
酒埠江与吕洞宾 相传很久以前,神仙吕洞宾,腰佩青锋剑,背挂酒葫芦,脚踏祥云,来到现在的酒埠江上空,他放眼一望,只见青山秀水,鸟语花香,真似一个仙境。看着看着,心里乐滋滋的,便降下云头,坐在江边,打开酒葫芦,饮起酒来。不知不觉便醉倒在柳树下,剩酒渗入江中,江水变成了酒。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个贫苦老翁,带着孙女来这江中捕鱼。正是盛夏正午,太阳火辣辣的,烤得老翁热汗淋淋,唇焦舌干,便俯身江面,咕噜噜地喝起水来。奇怪!滚滚奔流的一江清水都是香喷喷的米酒。老翁以为是梦,急喊孙女来试一试,孙女也喝得醉醺醺的。老翁喜欢得不得了,从此,丢下鱼网,爷孙俩做起酒生意来了。于是,一船船香喷喷的米酒,运到了湘潭、长沙……
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爷孙严守秘密,终究还是让别人发觉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来这里装酒,先来的人干脆来这里定居,开起酒铺来。江两岸百十户人家都是酒铺,酒铺江(后改为酒埠江)这个地名就这样传开了。
谁知好景不长,酒埠江出酒的消息,传到了县官耳里,县官先是不信,后来坐着八人大轿,亲自到酒埠江查看,传闻果然是真的。县官想出一个恶毒的主意,回到县衙,写出了一道文告,派衙役四处张贴。文告上写道:“皇家江河属皇家所有,酒埠江的酒,是天上赐给当今天子的玉液,黎民百姓不得擅自掬取,船只一律要为皇家运酒。两岸酒铺一律要缴纳赋税。如有刁民不从,以违抗圣命论处。”
一张文告下来,断送了酒埠江人的生计,许多人又无衣无食。而县官却连升三级,白花花的银子,就象酒埠江的河水,哗啦啦流进了皇家的仓库,流进了县官的腰包。
有一天,吕洞宾重游故地,他降落云头,来到一家酒铺喝酒,听了人们的诉说,心中十分恼火,想不到由于自己当年一时的疏忽。造成了那么大的动乱。养活了酒埠江的贫苦人,倒是遂了仙家的心愿,只是太便宜了那些贪官污史,一气之下他跑到江边,摘下背上的酒葫芦,在江中装了满满的一葫芦酒,径自走了。从此,这条江里再也没有酒了。
擂钵井 离酒埠江镇不远的社田村,有一口小井,坐落在坚硬的山石中,井口滚圆,形状象只擂钵,大家叫它擂钵井。擂钵井水量不过一小桶,长年累月不增不减,不管是连续几个月的干旱,还是长时期的大雨,擂钵井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水位。井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
传说,酒埠江没有酒了以后,人们迁往新田,只有一位孤寡婆婆,因年老体弱不能开荒,便迁居到了社田的路边,靠织草鞋营生,日子十分清苦。一天,她弄了一撮米,拌些蔬菜,煮了一碗稀粥,正准备吃时,来了一个衣衫破烂、面容憔悴、癞头跛脚、疯疯癫癫的挑木炭的老人向她讨吃。老婆婆放下嘴边的稀粥,打不定主意。挑木炭的老人见老婆婆面有难色,回身就走,老婆婆却叫住了他,双手送上了嘴边的稀粥。挑炭老人说:“你也是贫苦人,我吃了,你咋咯办?”老婆婆说:“家贫不算贫,路贫贫死人,你在路途我在家,我自有办法。”老汉听了便不再客气,喝了个碗底朝天,也不道谢,用手指了指那口擂钵井,说声“后会有期”,便走开了。
这天傍晚,老婆婆去井边提水。只觉得酒气熏人,好生奇怪。她喝了一口,喷香清甜,却原来是难得的好酒,她心里好不欢喜,从此,便做起酒生意来了。擂钵井里的酒总是提不尽,来买酒的人成群结队,老婆婆家当越挣越大,黄金白银越积越多,成了一个大富婆。于是,请管家,买丫环,造花园,放高利贷。正如俗话说;“穷得富不得,富得纳不得。”老婆婆瘦得象苦瓜的面皮,经常搽粉抹胭脂,看见穷人,屁股一扭,捂着鼻子,说是臭气难闻,喊“滚开”。只是有一件事,她还是很不称心,天天卖酒却没有糟,间常有人来买糟喂猪,她却无可奈何。
一眨眼,过了几年。一天,挑木炭的人又来了,他还是原来的那副样子。这一次,他并不讨吃,只是问老太婆:“这几年生意好不好?”老太婆回答说:“好是好,只是没有糟。”她等待着老头再用手一指,心想,连糟都指出来了,那就太好了。
结局
挑炭老人一阵冷笑,他看穿了这个老太婆财迷心窍,贪心不足,便作歌唱道:“天高地高,人心更高。冷水当酒,还说无糟。”唱罢,招招手,一朵祥云降了下来,老头踏了上去,直向远方飘去。
从这以后,擂钵井再也不出酒了,老婆婆又穷得象当年一样,在路边织草鞋营生。挑炭老头是谁,人们猜测是吕洞宾,又说是铁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