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一种神秘的器物,在中国大西南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民族地区已流传了2700多年。它曾经被许多民族首领视为权力重器和财富的象征,也被当作通神法器,因而舍生忘死地追求和占有。但在更多的场合铜鼓是作为乐器来使用,常出现于年节、喜庆的民俗生活中。
铜鼓贯穿了一大片古老民族地区的历史长河,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铜鼓自身的历史也是迷雾重重,人们为追寻铜鼓的来龙去脉,演绎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只有铜鼓的声音才能传到天庭
在广西红水河两岸的壮族民俗里有个青蛙节,它是壮族通过祭祀青蛙来预测年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传统节庆。
青蛙节从大年初一开始直到月底结束。自始至终的每一项活动,都有铜鼓伴随。我有幸参加过这样的青蛙节,在铿锵的铜鼓声中,随着满田满垌的人们狂歌劲舞。
我曾问当地人:“青蛙节为什么要敲铜鼓呢?”一位老人告诉我:“青蛙是天上雷公的儿子,青蛙节是为了祭祀青蛙、讨好雷公才举办的。敲响铜鼓就是要让雷公知道我们在祭祀青蛙。”他还说:“只有铜鼓的声音才能传到天庭,没有铜鼓就不能举办青蛙节。”
在红水河两岸,村村寨寨都有铜鼓。至于铜鼓的来历,大家都说:“是祖宗传下来的。”“是始祖密洛陀造的。密洛陀造了天,造了地,造了人间万事万物后,发现人间没有星星,就造了一大批铜鼓留下来。你看,每一面铜鼓上都有一颗星星。”
但是也有人告诉我:铜鼓是三国时蜀国军师诸葛孔明造的。那时孔明带兵打仗,走到西南夷地区,发现这里雨水太多,军中用的牛皮鼓受潮,打不响了,就用铜来造鼓,这样就发明了铜鼓。所以老百姓至今还把铜鼓叫作“孔明鼓”。我在南丹县六寨镇雅陇村塘么屯还亲眼见过一面刻有“孔明置造”铭文的铜鼓。
回来翻查二十四史,发现最早记载铜鼓的史书是《后汉书·马援列传》:东汉建武年间(1 世纪中叶),南方交趾地区骆将之女征侧、征贰两姐妹反叛,汉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兵南征。马援是一位相马专家,在骆越地区缴获到铜鼓后,把铜鼓熔化了来铸马。战事结束后,他把这些马模型带回长安,献给光武帝,光武帝下令将它陈列在宣德殿下,供大家相马参考。
从记载来看,在马援(伏波)以前,世上就早有铜鼓了,至少当时活跃在中国岭南地区的强大部族骆越就有,因此铜鼓不是马伏波的发明。诸葛亮比马援晚出近200年,铜鼓更不会是诸葛孔明的发明。
但是,由于有这一段文字记载,却引来不少误会。因为马援南征到过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他们把这个地区出土的铜鼓都称为“伏波鼓”。而大西南是诸葛亮南征到过的地区,把那里出土的铜鼓称为“诸葛鼓”。清朝乾隆年间皇家编修的《西清古鉴》一书也持有同样的论断,更助长了这种错误观点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