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诞生以前,丝绸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立下过功勋。
追溯中国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鳖甲壳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为文字的载体;钟鼎文——金文,是铭铸在金属器件的文字,其载体是金属。
除此之外,还有将文字刻划在陶器、瓦当上的,称瓦当文字;还有刻在岩石上的,称刻石。这些文字阅读起来极不方便,因而稍后出现了书简。
在秦代,皇家的文件也都是写在竹简上的。到了西汉,发展为写在缣素(白色丝织物)上,称为帛书。那时,重要的文件就都用帛书了。其实,帛书不是始于西汉,在这之前,就已有在丝织物上写字的了。在《鲁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关于士大夫的品行,孔子回答他“要言忠信,行笃敬”,子张要马上记录下来,来不及去拿简,就写在绅上(绅是丝制宽腰带)。
目前已出土最早的帛书是战国楚帛书,可惜实物已为美国所收藏,我们不能知其面貌,据说很奇特,上面有书有画。大概是因为丝织品代价太高,或者古代传流下来的大量书简未曾全部换代。所以在西汉,简书与帛书并存。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出土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轪侯利苍的夫人)出土的大量竹简,都是目前已失传的古代典籍,如孙膑兵法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史料。同时又在三号墓(利苍的儿子)发现了大量帛书,有20多种古籍,约12万字,其中有《老子》、《易经》、《战国策》等,与现代本不尽相同,都写在缣素上。综上所述,帛书始见于战国,到西汉逐步被广泛采用,但囿于缣素价昂,所以与竹简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