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异彩
甘青边界,大河家古渡旁,一座大桥就要竣工。过去的几千年里,这里的过河方式无非是老式木船和牛皮筏摆渡。
这里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历代边将、戍卒、战马辎重、金城公主、文成公主、弘化公主,都从此渡过黄河。至于三位“金枝”是坐船还是乘牛皮筏,那就无据可考了。而我则抢在这些牛皮筏子进博物馆之前,体会了一次钻进牛皮袋里过黄河的滋味。
渡过黄河,继续西行,越过祁连山支脉拉脊山,计程30多公里,到达古龙支城。据《元和志·鄯州》龙支县条记载:“唐龙支本汉允吾县属金城郡,后魏初于此置金城县,废帝二年改为龙支县,乃至唐宋皆以此设县为治。”现为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
古鄯曾地处古代军事要地,城扼古鄯盆地中端,南倚黄河屏障,北距唐长城边墙15公里。城的结构十分独特,只有东西北三门,而无南门,从规模结构看,是古代专为屯兵、防隘之用。城内出土了大量文物,有汉代彩绘陶盆罐,魏晋南北朝绳纹砖,唐代砖瓦、瓦当,开元通宝,宋代砖瓦、陶器,以及铁器、炉灰、粮食、雷石等等,一起讲述着几朝军事重镇的存在和变迁。
古鄯镇西南有一七里寺峡谷,泉水流淌着有关文成公主的佳话。文成公主到了龙支城,因一路车马劳顿,翻山越岭,再加上海拔越来越高,日光强烈照射,竟患了皮肤病,脖子、脸上顿起一片片红疹,疼痒不止。御医治疗后毫无效果,他们虽然医术高明,但在长安哪里见过这种病症呢?若用现代医学观点来讲,应系“高原日光性皮炎”。束手无策中,只有请当地医生诊治。土郎中们胸有成竹,一边按民间医方为公主服药,一边又取七里寺泉水给公主洗疗。不过三日,红斑全消。公主大喜,重谢医生,又亲临泉水并命名为“药水神泉”。药水泉因此名声大震,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饮泉水治病,年复一年,便形成喝水、洗浴节。如今每年端午、六月六,七里寺泉边人群如织,排队汲水。有的还带着帐篷住在峡谷或坡地上,长年累月地喝水治疗。经化验,药水泉含铁、铜、钾、镁、铬、碘、锶硫、钙等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确实有健脾、消食、杀菌、治疗皮肤病的功效。
自古鄯北行39公里,到达青海东部门户民和县。从民和官亭、享堂一带至日月山下,400多公里的河湟地区,称为青海东部,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700~2600米之间,气候相对湿润,田园风光比起秀雅的南方,更显得起伏多姿,疏朗大气。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青藏高原多民族生息、发展的聚居区,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加上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贯穿其间,又成了高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乃至中西文化交会、融合的阳光地带。所以,当文成公主的大队人马进入青海东部,一定和我们的感受一样,就是进入了一条长长的古今宗教文化长廊,进入了多民族风情、习俗的“富矿”区。
公主停停走走,经过马家窑文化的著名遗址马厂塬,经过彩陶王国柳湾,经过“深山故宫”瞿坛寺,经过佑宁寺,经过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终于到达西宁。
西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湟水及支流北川河、南川河三江交汇的盆地上,是青海省会,也是青藏高原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西宁的称谓从1100多年前宋徽宗时沿用至今,取西边安宁之意。在历代统治者看来,西宁是一个确保西陲安宁的重镇,在“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又起着控扼与枢纽作用。特别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以后,北道河西走廊常年被刀兵阻隔,靠的是西宁-门源-俄博-张掖和西宁-青海湖-柴达木-当今山-敦煌两支“南道”,完成东西交流的重任。
在夏季凉爽、冬天不寒的“中国夏都”西宁,文成公主一行一定做了短暂停留和休整,只不过当时的西宁应该叫西平。在离西宁30公里的塔尔寺,众多的艺术珍品都与文成公主有关,比如酥油花作品“文成公主进藏”,以长安太和殿和拉萨大昭寺为背景,塑造了“六难婚使” “太宗许婚”“辞别京都”“过日月山”“柏海迎亲”“拉萨完婚”等场面,共包含2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文成公主漂亮端庄,李世民威严高贵,松赞干布智勇深沉,禄东赞聪明机智……不仅如此,在许多藏人看来,来自汉地的文成公主早已和神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