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结亲
那是公元7世纪初的事情。
隋亡以后,又经过了数年争战,李渊父子终于在长安(今西安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大唐帝国。当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诛杀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坐上皇位之后,便开始平定边疆的大业,首先着手解决的是西部问题。只是唐王多次派兵西征,却有胜有败,终究未能彻底奏效。特别是吐谷浑汗国和吐蕃王国与唐帝国的对峙更是李氏王朝棘手的大事,形成剿不能灭、和又多变的胶着状态。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仅13岁的藏人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挑起吐蕃赞普的重任。他征集了万余人,组成一支精锐之师,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乱,完成了对青藏高原诸多小国的兼并,成了一个最受吐蕃臣民拥戴的国王。公元632年,松赞干布率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国度山当泽迁到逻些(今拉萨),无论从自然、地理、气候、军事、政治诸方面衡量,都为后人选定了一个发展基业的好地方。松赞干布是个精明人,深知新朝初建,需要稳定图强,和睦邻邦,首先与西边邻国泥婆罗国(今尼泊尔)通好,他可谓富有政治远见,就连自己的婚姻,也充满“国家意识”。他一方面迎接泥婆罗国王鸳输伐摩之女尺尊公主入藏,解除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向东结交盛唐。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远赴长安与唐朝通聘结好。唐太宗对吐蕃的首次通使也很重视,给予了隆重接待,并遣使到吐蕃回访。据《册府元龟》载,当松赞干布听说突厥与吐谷浑国王向唐王求亲该尚公主时,也不甘落后,乃遣使赴长安请婚,但几次都未得太宗允许。血气方刚的松赞干布便以武力逼婚,于是,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爆发了蕃唐首次战争。“抢亲”不成,但松赞干布一心想做大唐的女婿,又派大相噶尔·东赞宇松(又作禄东赞)于公元640年携带厚礼,到长安再次向唐太宗请婚,几经周折终于得到了太宗应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
于是,在后来藏族民间文艺作品中,便有了许多关于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写的是禄东赞如何运用超人的智慧,勘破了唐皇设在求婚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后人称之为“六难婚使”),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的文成公主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招25岁的松赞干布为驸马爷,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唐、蕃成了翁婿亲家,从此200多年间,少有战事。两国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终于在长安与拉萨之间,踏出了一条3000多公里的“黄金路”--唐蕃古道。
在文成公主远嫁西藏1300多年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唐蕃古道的起点,曾是大唐帝都的长安,由此踏上3000多公里长的唐蕃古道。
千年前的唐蕃古道,在关中西部,是与汉代丝绸之路的关中南道基本印合的。
出西安城的西门向西北行,过渭河到咸阳,再顺渭河北岸西行,便经过古道上著名的“马嵬驿”。在唐代,这是西出长安的一个大站,也是大唐帝国外事活动中迎来送往的重要门户。在这里我们已经看不见任何古驿站的遗迹了,只有那位风流千古的唐宫美人杨贵妃的墓,任后人们凭吊。
驻足台阶上,左思右想,唐朝对吐蕃的和亲,带来的是暂时安定。而对北面的胡人安禄山竭力笼络,却落得认贼为子,致使范阳铁骑直逼长安,逼得义父李隆基翻越秦岭逃往西蜀,逼得义母杨玉环香殒马嵬坡。松赞干布与安禄山,同是少数民族,藏族赞普显得实在知足,而北方胡儿却更能以憨蠢掩饰狡诈,不能不让后人生出许多感慨。
按照当年的路线,文成公主一行离开马嵬驿,经过汉武帝的茂陵,过武功驿,便到了扶风,这里有一座盛于唐代的法门寺。唐时,由于皇家的重视,使它成为中国佛教九大寺院之一,所以有人说法门寺是唐朝的皇家寺院,也不无道理。至今尚有传闻,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驻辇扶风驿,曾专程到法门寺,烧香礼佛、布施,瞻仰佛骨……全寺上千僧人列队迎送,如过节日。寺院还专门为公主一行做了三天道场,祈求祷祝公主一路平安、吉祥……
一千多年后的1987年4月3日,法门寺震动了中外佛教界--世界上仅存的佛指舍利从法门寺地宫里现身,解开了历史上迎奉的佛指舍利是否还埋在地宫的千古之谜。大量文物瑰宝一批批展现在人们眼前,被称作继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后的又一大文化奇迹。这些佛指舍利是否当年为文成公主所亲眼目睹,已不得而知,但她在此地短暂停留、焚香叩拜之后,一路向西,别扶风,过歧山,出凤翔,乡关逾行逾远,不久,便到达陕甘交界的陇山。
在险峻苍凉的陇山中,有一座唐蕃古道必经的“大震关”。陇山置关始于汉代,唐代设大震关驿站,陈重兵防御这条关中至陇右、东西进出的交通要道。为争夺此关,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唐高宗武德五年突厥曾攻陷大震关欲取长安,吐蕃也曾趁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攻陷此关以图中原……原本是翁婿亲家,却终究会兵戎相见,这“和亲”之策历来都是权宜之计。
出大震关,过清水县,再向西南行60公里,便到了陇东重镇天水。这里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乡,也是诸葛亮智收姜维之地。向东南45公里,便是闻名遐迩的“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向西北行30公里,则有大像山。大像山地势奇特,沿山脊切成一个剖面,凌霄横陈。从山根到山顶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逐台高矗,布局十分巧妙。山上共有十余处寺庙,一直延伸到山顶的大佛殿,遗憾的是各龛内佛像220多座俱毁于“文革”中,仅剩一座高27。3米的如来大佛像。这位“幸存者”静坐此处,上千年来,一直注视着山下或使臣往来,或兵戎相见的演变……也许他还曾目睹了大唐公主西去吐蕃的浩荡烟尘。
护送公主的队伍继续西行,不久便到达唐蕃古道上另一个著名的大驿站--渭源。至此,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重合区段结束。涉过渭水源头,翻越乌鼠山之后,古道又顺着黄河的另一条支流洮河继续向西伸延。
出临洮,过临夏,西北行50公里,便到了黄河上的“风林关”渡口,它是唐代开元下七关之一。这渡口北扼黄河天险,东拒“东林关”口,西瞻“积石山”,是唐蕃古道的要隘。如今这里只有一只大木船摆渡来往着的汽车和过客。号称“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炳灵寺就在离渡口不远的小积石山中。当地人说,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也曾如寺拜佛、敬香,还特地让工匠为她造了一尊3米多高的佛像。文成公主的礼佛、建佛行为,也促进了炳灵寺的发达,致使唐代陆续建造窟龛达100多座,声望日盛。
就这样,1300年前的大唐公主一路西行,一路回望,又一路敬香拜佛……终于,乡音越来越稀少,风景越来越苍凉广阔,大队人马来到了青海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