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洋货漫谈 解秘舶来品的历史渊源(图)

洋货漫谈 解秘舶来品的历史渊源(图)

2010-9-19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李国文
   复制链接 |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在凤姐的上房里,听到自鸣钟“咯当咯当”响起来,被吓了一大跳。那时候,乡下人不知什么钟啊表啊的,因为洋货,是属于城里人,而且还是属于特权阶层才能享用的消费品,她只有目瞪口呆了。

  在清代,在京城,家中有洋货者,倘不是具有政治地位,就是具有经济实力,所以,曹雪芹写《红楼梦》,笔下就出现了许多洋货,一个丫环伤风感冒,能吃到一种“依弗哪”的西药,便可想而知贾府在其鼎盛时期,是怎样的不可一世了。

  文学作品也许有渲染的成分,其实现实生活更有过之无不及。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为例,咸丰上台,抄他的家,在籍没的物品中,竟有大自鸣钟十座,小自鸣钟一百五十六座,桌钟三百座,洋表八十个,可见洋货在这些权贵心目中的地位。

  外国人,称为“洋人”,外国货,称为“洋货”,是明清以后的说法。汉唐盛世,丝路大开,开放格局,不亚于今天。李白的诗《少年行》中,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句,可见当时的长安都城里,还有西域女郎经营的酒吧呢!那时,称外国人为“胡人”,凡来自外国的货物,都冠以一个“胡”字,以区别于中原产物。例如,直到今天还在中国人嘴边挂着的,胡椒,胡琴,胡葱,胡芦,胡瓜,胡豆,胡桃,胡萝卜,乃至于菠菜、玉米、番茄、番石榴等等物品,都是一两千年前中国人眼中的洋货。

  所以,汉唐时,从西域来,通过丝绸之路,故曰“胡”;明清时,从海上来,漂洋过海,故称“洋”。我记得小时候还有一个与“洋货”同义的词:“舶来品”,就是因为通过船舶运来,而不是通过骆驼背来的缘故,不过,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了。

  西汉张骞,辗转十数年,出使西域;东汉班超,率三十六骑,打通丝绸之路,这些古代的外交家,真是值得后人敬佩,在增进邦交联系、加强中外友谊的同时,还将异域他乡的土特产品,设法移植中华本土,落叶生根,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人们脑海中对冠以“胡”的食物或用品,已毫无“洋货”的感觉了。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洋货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