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成名的白居易
隋唐创立科举制,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上还不是十分严密,是否金榜题名,往往不是取决于考试成绩,而是取决于名人推荐。所以,考试之前,找门路,托关系,成为当时应试举子的一大景观。但是,名士对这种权力也很慎重,他们爱惜自己的名声,不会轻易答应推荐谁,应考者必须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来打动对方。这种把自己最好的作品送给名人请求推荐的做法,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叫“行卷”。
唐朝科举行卷广为人知的例子,是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在长安应考时,曾向著名诗人顾况投递作品。请他推荐自己。顾况初不为意,这种名人,找他推荐的人太多了,而值得推荐的却很少。当他听到白居易这个名字后,带有几分揶揄,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调侃,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当顾况打开诗卷,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立即拍案惊叹:“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于是极力推荐,使白居易一举及第。
与白居易的故事相仿,著名诗人杜牧,科考得中也得力于太学博士吴武陵的推荐。当时,礼部侍郎崔郾主考,吴武陵赞叹杜牧的才华,专程赶去对崔郾游说,声称自己在太学教书时,有一天见到十几个太学生在那里“扬眉抵掌”,读文章读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过去一看,原来正在读杜牧的《阿房宫赋》。他把这篇文章拿来反复阅读,感到此人确实是王佐之才。这次应考,他担心崔郾公务繁忙,无暇读及这篇奇文,所以前来推荐。接着,吴武陵把《阿房宫赋》琅琅读来,阴阳顿挫,铿锵有力,崔郾大为惊奇。一篇读罢,吴武陵就对崔郾直言不讳地说:如此才华,必须授予状元才能相称。崔郾皱着眉头不肯答应,说:可惜啊,状元已经内定有人了。吴武陵一听,改口说:事不得已,那就录在前五名。崔郾还在犹豫,吴武陵紧逼一步,称:不给前五名,你试写这么一篇赋看看。直到崔郾应声,吴武陵方才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