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解读哈尔滨扑朔迷离的地名含义(图)

解读哈尔滨扑朔迷离的地名含义(图)

2010-9-13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复制链接 |   

  哈尔滨是晒网场(又叫晾网地),这一点本不错。在清朝,松花江的鲟鳇鱼和大白鱼是朝廷指定的贡品,当地衙门设立官网,指派渔民在江上打鱼,并把部分江岸划为晾网地,供他们休息、耕种、晒网。但是,阿奈鲁特凭着想当然,把哈尔滨说成是满语“晒网场”,就未免失之轻率了。

  对阿奈鲁特“晒网场说”,首先提出不同意见的是民初学者、吉长报社撰述魏声和。他在出版于民国二年(1913年)的《吉林地志》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滨江县,土名哈尔滨。“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望之如哈喇,蒙语因称哈喇滨。”这位江苏汉族人,缺乏东北少数民族语言知识,他的另说,自然就失去了说服力。1922年,东省特别区东陲商报馆出版了《哈尔滨指南》,采纳了阿奈鲁特的“晒网场说”。

  1978年,满族学者关成和振臂一呼,用他的“阿勒锦说”彻底否定了“晒网场说”。“阿勒锦”是满语,也是它的祖语女真语,一位黑龙江省满语专家曾翻译为“公水獭”,后来,有人发现更权威的解释,即:名誉、荣誉、声誉等。清朝宗室学者奕赓在《佳梦轩丛著》中解释为“流芳之芳”。

  “阿勒锦”又作“蔼建”,见于《金史》,是辽金时代哈尔滨地区生女真人完颜部的一个村庄。公元1096年,金穆宗盈歌曾在那里亲自迎接凯旋归来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如果此说成立,哈尔滨的历史可上溯近千年。但是,这一新论太过浪漫,缺少科学的支撑。大家知道,在辽金时代的哈尔滨地区,一度城镇林立,村屯相望。海陵皇帝迁都燕京,金源内地走向萧条。接着遭逢元兵侵掠,明代废弃,清朝封禁,金代的文明传承基本上彻底切断。绝大多数城镇、村庄消失了,就连恢弘的金上京会宁府、军事重镇寥悔城,都化作废墟,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小小的阿勒锦村何能独存?

  关成和先生的“阿勒锦说”没有站住脚。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哈尔滨  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