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坐在花园中
公元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和平降临。台湾结束半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重归祖国怀抱,开始重建美丽的家园。9月9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代表国民政府,在南京接受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10月25日,台湾省的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这个日子随后定为“台湾光复节”。国民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文化工作,以消除日人影响。教育部派员到台训练师资,积极推动国语运动,废日文街道名称,以宣扬三民主义,纪念中国历史伟人,全省公会堂一律改为中山堂。年底,台湾举行了首次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活动。
光复的欣悦与冲击
然而,同一时期,中国大陆笼罩着内战阴影,战火在东北、华北和中原地区燃起,饱受八年抗战之苦的中国百姓又面临兵灾。至于宝岛台湾,受到内战严重的冲击,失业人口骤增,人民期待和平繁荣的希望落空,社会噪动不安。1947年2月27日,台北警察因查缉私烟引发纠纷,开枪误击围观路人,触犯众怒,引爆了次日的“二· 二八事件”。游行示威群众涌至行政长官公署,遭武装士兵开枪,多人应声倒地,局势迅速恶化,蔓延全省并掺有地域冲突色彩。3月8日,国民党军21师在基隆登陆,镇压行动导致死伤甚多,事后清乡又伤及许多无辜,台湾秩序大致恢复,然悲剧已经铸成。
此时,国共内战进入了转折点,国民政府政治腐败,通货膨胀问题严重,百姓生活悲苦,缺乏有利的政治环境,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国共兵员数目逐渐拉近。1948年5月,根据新草拟的“宪法”,蒋介石、李宗仁当选正副“总统”,然而半年之内,辽沈、淮海、平津三大决战爆发,国民党军精锐尽失。1949年元旦,蒋介石被迫下野,表面上归隐浙江奉化老家,实际上却做长期打算,他下令将三亿美元的黄金由上海运到台湾,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和眷属亦搭机来台。4月间,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年代:战备中的休养生息
1950年是台湾历史的关键年,1月间,解放军在福建集二野、三野各一部约50万兵员,征集民工民船,准备一举解放台湾。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纳入东西方冷战结构,进入长期对峙的状态。1951年,台湾省名人吴三连以9万多票当选为第一届民选台北市长,开地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同时,总结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在台湾强力推动“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大规模地将地主的田地分配给佃农,并提供地主公营企业的股票作为补偿,如此佃农不仅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地主也由农产的剥削者转为工商业的经营者,地主和佃农均互蒙其利,共同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这项温和的土改政策成功,不仅改变了台湾的社会和经济的基本结构,也使得国民党在台湾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统治的正当性。
尽管如此,国共在大陆东南沿海仍持续爆发激烈战斗,情势紧张,国民党维持长期的戒严,压制政治异己,限制言论自由,加强思想扼制,大批左翼和自由派人士遭到逮捕。此外,尽管美国支持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但却又暗中援助反蒋势力,台美双方时有摩擦。1957年3月,美军顾问团雷诺上士在宿舍附近开枪打死革命实践研究院打字员刘自然。随后,美军法庭判雷诺无罪,引发台湾社会强烈不满,蒋经国借机鼓动群众攻击美国“大使馆”,捣毁车辆物品,殴打工作人员,直到下午武装部队赶到,宣布该地区实行戒严,局面才控制住。“刘自然事件”反映蒋氏父子与美国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
1958年8月23日,国共两军在金门与厦门间爆发史无前例的激烈炮战,数十万发炮弹从天而降,海上运输暂停。尽管美国政府派舰驶近金门外海补给,同时却发表暧昧声明,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要求蒋介石将军队由金门、马祖撤回台湾,以台湾海峡为界双方实施停火。此举等于将两岸的隔离永固化,包含了分离主义的阴谋。蒋介石严拒这项建议,毛泽东也决定金门、马祖两岛暂时留在国民党手中,以维持大陆与台湾间的历史联系。此后,政治上国共双方用形式上的炮战,向国际社会表达两岸问题乃中国内战的延伸,带有“一个中国”的意涵。
在疾风暴雨式的金门炮战的来年,1959年8月7日,台湾中南部发生60年来最大的水灾,受灾地区广及13个县市,30万灾民无家可归,43%的农地遭损害。“八· 七水灾”事后带来大规模的地方重建计划,同时也改变了农民将钞票放在家里的习惯,各地方信用合作储金暴增。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来台访问,并向50万的群众发表谈话。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大陆国际地位提高,台湾对外关系逐渐萎缩。同年,杨传广在罗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十项运动竞赛亚军,由于赛程激烈,杨传广名扬国际,成为台湾社会的英雄,并且也掀起了台湾体育的热潮。相对体育的热潮,政治也不冷清,9月4日,《自由中国》杂志发行人雷震以“涉嫌叛乱”遭到逮捕,判刑十年。雷震以自由派观点强烈批评时政,后筹组“中国民主党”,触犯政治大忌。
不过在政治案件迭起之外,台湾经济却开始出现质变。这一年,东西横贯公路通车,这条路由退伍军人、工兵和原住民共同兴建,费时3年10个月,由台中东部穿越险峻的中央山脉抵达花莲的太鲁阁。在台海战事频繁,政治波动不断的十年后,这条公路象征台湾建设时代的来临,这一年台语电影《王哥柳哥游台湾》风靡全省,普通民众已慢慢脱离极端的贫困,开始有余力投入大众娱乐了。
1960年代:文娱与教育的发展
1961年台北“中华商场”落成,象征都市商业的繁荣,大量外地人也慕名前来。年底,原籍山东的李秀英在伦敦荣获世界小姐第二名,“中国小姐”的选拔成为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地方上掀起选美热,被选上的女孩被赋予“国民外交”、“发扬中华文化”的严肃任务。然而现实中,有的“中国小姐”嫁入官宦之家,成为不少少女与家长羡慕的对象。有的因工作或婚姻状况不理想,遭人非议。社会上反对选美的声浪越来越大,最后当局以“局势紧张”、“无适当主办单位”为由,禁止选美活动;尽管如此,比起前十年,台湾内部情势缓和许多,社会生活趋于丰富,听歌、跳舞、看电影、打笔战等蔚为风潮。1962年,年轻作家李敖在《文星》杂志发表《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引发了中西文化论战,也让这位文化奇才显露头角。
不久,一生与这项议题息息相关的胡适博士过世了,有两万多人参与吊祭,五万人送殡,场面悲凄肃穆。这年,与此对照的是香港女星凌波来访,充满了欣悦气氛。凌波主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造成空前的热潮。许多观众连看几次,有些人更连看数十遍,演到山伯与英台“楼台会”伤心处,无不落泪,而梁祝曲调一般人更是琅琅上口。10月间,凌波来台,登上花车游行市区,受“波迷”夹道欢呼,声势惊人,不亚于政治领袖。
尽管台海硝烟稍息,但中南半岛的战火却熊熊燃烧。1965年年底,第一批驻越南美军54人来台度假,台湾成为驻越美军的补给基地和度假中心,大量的酒吧与色情行业如雨后春笋,美式流行文化也大举入侵。美式的娱乐风格包括音乐、舞蹈、时尚、发型无不风靡年轻人。长发男子和迷你裙女孩大胆地出现在街道,警察局为了端正社会风气,严格取缔奇装异服,这使得警察的工作除了维护治安和交通之外,还要整顿年轻人的仪容。另一方面,除了洋派流行之外,本土风格的流行文化也跟着兴起,女性作家琼瑶的小说《窗外》造成轰动后,畅销书一本接着一本问世,接着作品拍成电影《婉君表妹》、《哑女情深》,依然卖座,1967年她自组电影公司,举凡小说、电影、电视剧,历数十年不衰,甚至日后席卷中国大陆。
1968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当局将六年“国民教育”延长成9年,以强化国民基本智识的水平。当局为了实施这项政策,开征教育捐,赶工增建6000间教室,9月,全台467所“国民中学”同时举行开学典礼,台北市入学率达 90%,其他地区则达70%,每个人起码接受9年基础教育的时代来临了。
除了教育和文娱事业的蓬勃发展,1969年,金龙少棒队更使社会陷于激动欢腾的情绪,8月 24日凌晨2时,台湾民众牺牲睡眠,守候在收音机旁,聆听在美国威廉波特举行世界少棒冠军赛,当金龙队以五比零击败美国西区代表队,荣获世界冠军时,台湾街头燃起了鞭炮声,热闹一如农历新年,少棒不仅催生全民棒球运动,也燃起了台湾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