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十条现在已成平安大街的一部分。往北的东四十一条东段,明朝时叫钞纸胡同,清代改叫抄手胡同。西段叫十一条,清末统称十一条胡同。东四十二条明代叫老君堂,清代改为十二条。东四十三条明代分为两段,西段叫汪家胡同,东段叫照慧寺胡同,沿用到1965年改为十三条,东四十四条明代时叫新太仓南门,清代乾隆年间叫王寡妇胡同,清代宣统年间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1965年改为十四条。
胡同深处
还有一些以“条”相称的地名,是在历次调整地名时,为了雅化和简捷易记而更改的,就是将原来的地名直接以“条”相称,如西四北头条到八条的名称,就是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时改的。
西四北头条在明代称驴肉胡同,因胡同有驴肉集市而得名,1911年改为礼路胡同。西四北二条在明代称西帅府胡同,永乐年间在东西两城设了两个元帅府,因西元帅府设在这条胡同里而得地名,清代被改称为帅府胡同。西四北三条在明代称箔子胡同,清代改为报子胡同、豹子胡同和雹子胡同,1911年统称为报子胡同。西四北四条在明代称熟皮胡同,因胡同里有一制皮的作坊而得名,清代称臭皮胡同,1911年改为受壁胡同。西四北五条在明代称石老娘胡同,因胡同里住着一位姓石的接生婆而得名。西四北六条在明代称燕山卫胡同,因燕山前卫衙署在这条胡同而得名,清代改为称魏儿胡同、卫儿胡同、卫衣胡同,1911年改为魏南胡同。西四北七条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永乐重臣泰宁侯陈珪的府第在此而得名。后因清代道光皇帝的名字叫旻宁,为避讳“宁”字而改为泰安侯胡同,也称泰安侯胡同。西四北八条在明代称武安侯胡同,因永乐皇帝所封的武安侯郑享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称五安侯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