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条”有几个特点——一是相对来说,其长度和宽度,大多要比“街”短的多和窄的多,并处于街与街的中间区域,与胡同并存;二是多由东西向或由南北向依次排列的居多,并以数字顺序命名,但数字前不加“第”字,也就是说,第一条要称为“头条”,而不说“一条”;另外,“条”的排列顺序至少是三条以上,最多的像东四头条至十四条,一直排到了十四,有独在一处的是单独的街巷能称“条”的。如果条数太多,还可以在数词前加上东、西、北、南、中、上、下等方位词,但不能有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再有,“条”多集中在老城区内,也就是二环路以内,在老城区的边缘地带也有一些,但也只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多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居民区,因街道较窄,于是多以“条”相称,而郊区就比较少了。
老北京胡同
老北京为什么有许多以“条”相称的地名呢?按照考证,相当一部分以“条”相称的地名,是从明朝流传下来的。明代张爵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开始有“某几条胡同”的记载了。
从北京城的发展看,明代的北京城比元朝大了许多,街道、胡同的数量明显增加,为了便于记忆,也尽量避免重名,便采取街道名称的“序列化”,就是将同一区域内依此排列的胡同、街巷,以数字顺序命名,最初叫“某某胡同头条”、“某某胡同第二条”,或是“某某街头条”、“某某街第二条”,但很快觉得这样称呼很绕嘴,于是便简称为“某某头条”、“某某二条”,而将“胡同”、“街”、和“第”字省略掉,但保留前面的处所名,这样称呼起来,既简捷,又好记,很是方便。像是东四头条到十条,就是明代保留下来的,是指东四路口东北处,自南向北排列的十条胡同,后来又增加了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