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护城河龙潭闸附近游泳,主要是个“自在坦荡”的意思
大运河的修建滋养了北京城,北京城里外因此闸口众多、海子涟涟。北京人的夏季纳凉之地不一而足:皇家去西山的禁苑园林,老百姓则借护城河的长堤柳荫挹风纳凉。
老北京主要有三处消夏胜地,一是地安门外什刹海;一是东便门外二闸;一是西直门外高梁桥。因为地缘关系和周围居住人群的不一样,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什刹海周边王府众多,消夏文化也透出文雅闲适。高梁桥曾是皇家由此搭乘龙舟去清漪园(颐和园)避暑的码头,其水域称高梁河,也称长河。这一片水域的交通地位显著,因为连着郊外,野趣横生。二闸是城乡接合部,这里的消夏娱乐雅俗共赏。
清朝某年,一个读书人沿着通惠河前往贡院参加秋会。在东便门外的庆丰闸前,当年漕运兴盛时候留下来的茶肆小楼已经破败不堪,这一道北京景象和他想象中的庄严雅致不太一样——这是卢昌五在《欢喜虫儿》为这个读书人设置的场景。
1927年,另一个文人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怎么二闸这样荒凉地方也值得人称道?这疑惑,在我心上咬着,如同陶然亭一样,我真不明白。”沈从文用“寂寞“来形容此时的二闸,“(孩子们)身子脱得精光,把皮肤让六月日头炙得成深褐,露着两列白白的牙齿……”。
通惠河上 二闸
漕运凋敝后的“水事”
在连接京畿与江南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上,二闸当年是通惠河上的中转站。民俗学者高巍介绍,“一闸就是在东便门的大通闸,南来的船,进了二闸,就算真正进了北京城。建闸门的时候,主要还是为了蓄水,在二闸这个地方就形成了开阔而深的水面,漕运凋敝后,淤泥增多,水草也多。
一般水性的人不敢贸然在这里游泳玩水,有句话说‘二闸的狮子会凫水’。每年夏天淹死几个人是平常的事。生活在周边的人家,妇女会划着小木盆去采菱角、鸡头米等,等到有大船过来的时候,就靠上去问要不要尝个鲜。”
高巍还记得姥爷讲过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当时姥爷在辅仁上学,暑假的时候,有个家里富足的同学租了一条船,约了不少同学,从东便门开到二闸,就在二闸附近的茶楼喝茶听曲,吃点小吃。还有同学就在二闸附近抓虾玩水。一般来说,游船走到二闸就不走了。
北京民俗研究者翟鸿起说,作为城乡接合部的二闸一带,属于这里夏天的热闹也是城乡接合部感觉的,谈不上“避暑”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