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炎帝神农文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炎帝神农氏是继伏羲氏之后的又一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约生活在距今5500年至5000年之间.几千年来,炎帝受到华夏子孙的崇拜和敬仰,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目前学术界对炎帝生活的年代及主要活动区域还有许多分岐,但根据专家学者们多方考证,多数认为,山西高平、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是全国四大炎帝活动的重要遗迹区。但也有专家指出,全国四大炎帝活动的遗迹区是在炎帝部族漫长的2000年迁徙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布局。关于炎帝发展的源流问题、出生地和归葬地等问题上,史学界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但关于炎帝神农文化的定位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农业之祖和医药之祖。这两方面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道教颇有关联。
炎帝神农氏……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汉书·律历志》)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下传》)
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芨,察色胜,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味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活命。(《路史》)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和最初的生产工具耒耜,是原始先民从采集狩猎的野蛮时代过渡到农业定居的文明时代,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开端。第二,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发明了中草药,用以医治人民的疾病,从而结束了原始人类得病不知病,得病无医的时代,成为中国中草药的发明者和中华医药的始祖。
农耕文化奠定了农耕文明,在这种文明系统中形成了人们务实、温和的特性,中国人民生活的目的是“长命富贵”,极其重视现世生命,使自已祖祖辈辈在自已生活的那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老子》中就有许多这种贵生思想。把“宠”、“辱”视为身外物,真要做到贵生就是漠视外在的宠辱毁誉。这样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才能担当大任,才能托付天下。《老子》中还有许多这样养生思想理论。
道家的贵生思想发展到道教,就成了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这也是道教不同于世界其他宗教比如佛教重来世思想的原因。
神农的“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卫”与道教“无为而治”同出一辙,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我们再从“医道同源”、“十道九医”方面来看看炎帝神农文化和道教关系。炎帝神农氏采集百草,发明中草药,我国最古一部药物学经典叫做《神农本草》(后人整理而成),具载上中下三品的药共三百六十五种,在中医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样道教在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中医理论方面具有很大贡献。如南北朝时期多才多艺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出家人),在药物学和医学方面就有很大的成就。曾整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发展颇有影响。另著有《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医学经典。
道教的另一位学者葛洪(出家人)的《抱朴子·内篇》也曾引用了《神农四经》,虽无法断定《神农四经》即是中医界盛称《神农本草经》,但该书也是将“丹砂”作为上品之药。葛洪在中医学上的重大贡献还撰有《肘后备急方》八卷。
陶弘景和葛洪在道教史上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集大成者,他们都在中医学上有突出贡献,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正是“医道同源”、“十道九医”的有力例证。
由此可见,炎帝神农为华夏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至尊,神农文化是道教文化的母体,道教文化是神农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