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京文化
【解表】
解表,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诸神。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每完成一个动作时,都有明显的短暂的亮相,这些都突出了此舞独具的气质。
【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绘画流派。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吉、吴宏、叶欣、胡忄造和谢荪。他们都住在南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有时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且以"师造物"为主张,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8人之中,龚贤最著名。龚贤(1618~1689)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半亩、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寓居南京清凉山扫叶楼,名居处为"半亩园",栽花种竹,悠然自得。其画法宗董(源)、巨(然),工山水画,善用积墨,常有奇趣,以韵胜,不以力雄。主张绘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其作品给人以祖国山河的亲切感。其代表作品是《木叶丹黄图》、《春山高阁图》、《江天帆影图》、《水墨山水图》等。
【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为中国画图谱。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较为系统,浅显明了,便于初学参考,所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此书由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王质兄弟等人编绘。分山水谱、兰竹梅菊谱、花卉草虫禽鸟谱三集。每集首列画法浅说和歌诀;次摹诸家画式,附简要说明;最后为名家画谱的仿作。后人又补充了第四集人物画谱。前三集先后于康熙十八年(1679)、四十年 (1701),刻印于芥子园,因以为名。芥子园是清初戏曲家李渔之别墅,位于南京周处台门楼附近,为李渔自原籍浙江迁居金陵后建筑。因"地止一丘",故名"芥子"。此园设计精巧,新奇雅致。每逢年节生辰喜庆,或宾朋宴集聚会,必在园中演戏为乐。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南京白话】
南京白话,民间曲艺。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现在常有"南京白话"节目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出,颇受读者、听众和观众欢迎。
【南京评话】
南京评话,民间曲艺。南京有记载的评话历史很长。明末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曾长期寓居南京。"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并曾流入南京。"南京评话"以长篇讲史为主,主要剧目有《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等,"说""演"并重,常于书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评话近年日渐衰落,但尚有专业演员坚持演出。
【麻雀蹦】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花香鼓】
花香鼓,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相传始于明代,清末为鼎盛时期。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还因为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亦名"凤舞"。舞蹈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夹唱"鼓词"。主要动作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1949年后,花香鼓经过加工改编,成为观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并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中。所唱"鼓词"曲调,成为扬剧的曲调。
【跳当当】
跳当当,民间舞蹈。又名"龙凤胜会"。流行于南京溧水县,相传始自明代。过去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动作基本保持两腿半蹲的"马步"状,上身略前倾,两臂始终伸直,动作舒展,跨步大,有静有动,明显地保留了中国武术的韵味。主要动作有"三星相会"、"过坝"、"百鸟朝凤"、"凤凰三点头"、"犀牛望月"、"枯树盘根"、"童子拜观音"等。整个演出阵容呈八卦形排列,敲击大锣大鼓伴奏,无演唱,酷似锣鼓助威的习武场面。
【金陵鸭馔】
金陵鸭馔,自古以来,金陵人素以喜食鸭馔而著称,南京有"鸭都"之称和"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誉。早在六朝时期,南京不仅有了鸭馔的制作,而且盐水鸭已是南京享有盛名的食品。宋代,南京城盛行用鸭制菜,并有"无鸭不成席"之说。"金陵盐水鸭"被誉为"六朝风味,白门佳品"。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烤鸭能手,便是南宋建康的王立。明代,南京的板鸭已很出名。明代初年,南京流传一首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同时,烤鸭也已闻名遐迩,成为明代宫中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后来,烤鸭的烹饪技艺随着明都的迁移而传至北京,20世纪30年代,北京著名的烤鸭店--便宜坊,还挂着"金陵烤鸭"的牌子。清代,南京鸭馔品种很多,《调鼎集》中"鸭"一节收录的80多种鸭馔中,有几十种属金陵风味。当时,除了各大菜馆烹制鸭馔外,还有众多的专门加工鸭馔的鸭子铺,其中,有名的有"刘天兴"、"金恒兴"、"濮恒兴"、"韩复兴"等八大家。他们烹制的板鸭常用作"贡鸭"和"官礼板鸭"。清末,金陵烤鸭技术又传到了广东。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刺激了鸭馔业的发展,除大小菜馆烹制鸭馔外,还形成了鸭铺行业,最高时全市有156家,鸭馔的年销量高达51万只,并又出现了"濮恒兴"、"刘天兴"、"马恒兴"、"韩复兴"等新的八大家。特别是马恒兴菜馆的著名鸭馔"美人肝"和韩复兴板鸭店的板鸭,尤为精美。20世纪90年代的南京鸭馔,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最好记录。全市1 万多户饮食企业中,鸭子铺约有4000户,年销量1500万只以上。烹饪鸭馔的技艺,达到了精湛的程度,鸭子身上的东西,几乎无一废弃,都用来烹制鸭馔,共有上百个品种。名店有"韩复兴"、"魏洪兴"、"江苏酒家"、"东郊宾馆"等几十家。南京鸭馔屡获殊荣,先后有13家企业的15种鸭馔,荣获各种奖励或称号30次。
【高淳阳腔目连戏】
高淳阳腔目连戏,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高淳阳腔目连戏剧目,包括《台城》、《九世图》、《目连》,都是演目连的故事。《台城》演梁武帝故事,称为"目连前传",《九世图》演目连九世轮回故事,称为"目连后传",现在仅存三本《目连》剧本,其他均已散失。目连戏是表现人、神、鬼并演给人、神、鬼共看的一种宗教剧,又叫"太平戏"或"平安神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多在室外演出,演出前后及过程中穿插"祀神"、"驱鬼"等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没有严格的表演程式。1949年后高淳阳腔目连戏即辍演。为继承戏曲传统,保留文化遗产,已将剧本编辑出版。50年代末,江苏省戏剧学校曾举办过目连班。阳腔中保存着多种古老戏曲声腔,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洪山戏】
洪山戏,地方戏曲。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班。抗日战争时期,洪山戏受到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视和扶植,创作演出过许多反映抗日斗争的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洪山戏的专业剧团被撤销,后未能恢复,现在仅有业余演出。洪山戏剧目分为三部分。早期将香火神会中所唱的神话故事改编成一批剧目,如《魏征斩龙》、《唐王游地府》、《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后来改编了一批别的剧种的剧目和民间传说故事。抗日战争以后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洪山戏的曲调,由基本调(七字、十字)、神曲、联弹和杂曲组成,多为一字一腔的说唱型曲调。唱腔为无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锣鼓击节,间或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属板腔体。洪山戏的表演粗犷、朴实、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
【沙洲圩水八鲜】
沙洲圩水八鲜,水八鲜是鱼、菱、藕、茭瓜、茨菰、鸡头果、莲蓬、水芹的总称,南京民间一直有"桂花飘香水八鲜"之说。每逢中秋佳节,是水八鲜大量上市之际,成为南京节日一份特有的情趣。水八鲜尤以南京南郊雨花台区沙洲圩出产的最负盛名。沙洲圩是古白鹭洲之所在,河网密布,水质清纯,因而这里出产的水八鲜较之其它地方更为鲜嫩可口,水八鲜之名实则应为沙洲圩独享。
【夫子庙风味小吃】
夫子庙风味小吃,夫子庙地区是南京小吃的发源地,早在六朝时期,就成了全市的小吃中心。明清及至民国政府时期,随着秦淮灯船的兴起而更加繁华,小小的夫子庙地区,大大小小有20家小吃店,成了南京小吃集大成之地。名店有" 奎光阁"、"新奇芳阁"、"蒋有记"、"雪园"、"永和园"、"六凤居"、"五凤居"、"德顺居"、"龙门居"等。还有一家风味独特的"月来阁",是泊在秦淮河上的一条画舫。"雪园"、"永和园"的小笼包子,皮薄、馅大、卤多,每只折纹20多道,蟹黄包子更加鲜美。"新奇芳阁"供应的菜包、酥油烧饼、甜豆沙包、鸡面、干丝、春卷,风味独特。抗战胜利后,"蒋有记"、"六凤居"和"小巴黎",合称为"夫子庙三家"。"蒋有记"以善制牛肉锅贴名噪金陵;"六凤居"以豆腐脑、葱油饼著称;"小巴黎"以女侍招客,颇有洋风。80年代以来,夫子庙小吃空前繁荣兴旺,昔日的老字号"永和园"、"奇芳阁"(即原"新奇芳阁")、"蒋有记"、"奎光阁"、"六凤居"、"包顺兴"(今瞻园面馆)等,得到发扬光大。几十户个体小吃店,身手也不凡。1987年8月成立了秦淮食品研究会,研究秦淮食品,指导所属企业提高菜肴质量,挖掘和创制菜点。从1987年12月起,在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美食月,后发展为一年举办两次食品节。这种食品节,有组织,有计划,力量集中,声势浩大,美食成批,风味独特,吸引了众多的食客。食品节期间,实行开放式经营,邀请北京、天津、南京、成都、昆山、无锡、扬州、镇江等地的名师,来夫子庙献艺。夫子庙风味小吃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有19个品种获得了省级和部级奖励或荣誉称号。国家主席江泽民游览夫子庙、品尝夫子庙小吃后欣然题词"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