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然而他们明白自己和常人一样是迟早都会死的,所以他们大多都是在建功立业的同时就为自己选择万年吉地并修建陵寝来安置自己的身体,并希望这块风水宝地能给自己的后世子孙江山带来好运。好在皇权的巨大的能量往往能遂他们所愿,一代代的权力从地上渗透到地下,通过陵墓,成为永恒。所以陵墓成为他们苦心营造的另一个世界,成为写在山水间的历史。
清朝自顺治皇帝入关以后在河北遵化修建了第一座陵寝之后,康熙皇帝也随其父亲葬在了那里,然而雍正皇帝却远离父祖在河北易县建了自己的陵寝。究其原因何在?
关于这个问题,近三百年来众说纷纭,野史传说,雍正皇帝改诏篡位,杀父逼母,这样死后无颜见父祖,因而远离父祖另辟陵区,还有就是说雍正野心很大,另辟陵区以突出自己,还有说因战略防御而建西陵之说,等等。
其实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继位以后,曾经派堪舆大臣在遵化境内选择了万年吉地——九凤朝阳山,然而最终却因为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而将那里废掉了。后来雍正派其十三弟允祥和风水先生为他重新选择吉地,最后选中了易县永宁山下的太平峪,称赞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雍正皇帝看了之后甚是满意。可是他又觉得易州和遵化两地相距近200千米。这样远离父祖心中不忍,况且是否与古制典礼相违背呢?这时善体上意的大臣开始查阅史料,举出了好多的远离父祖建陵的例子,并且指出,今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与孝陵景陵相距百里,然而两地与京师密迩,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为遥远,况且,“地脉之祥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并开亿万年之厚泽。”陵地的选择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经过大臣的一番陈说,雍正皇帝这才表示“朕心始安”,所以 从雍正八年开始在易县建陵,称为泰陵。
其子高宗乾隆皇帝认为如自己随其父在西陵建陵,会使已葬于清东陵的圣祖康熙皇帝,世祖顺治皇帝受到冷落,如果在东陵建陵,同样又会使其父雍正受到冷落,为解其难,乾隆皇帝定下制度,规定从今以后的皇帝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后来嘉庆、道光、光绪也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这样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墓群—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