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宗教名山云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介绍

宗教名山云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介绍

2010-5-12 14:13:39   网友评论来源:云台山官网  
   复制链接 |   

  云台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儒、释、道景观并存的宗教名山,有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也有中国山水园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地,至今还有刘伶醒酒台、稽康淬剑石、孙登啸台等遗迹。有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洞府,还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话……可谓名副其实的“避暑有楼,醒酒有台,载文咏诗有碑碣”。

 

  云台•高僧

  【高僧】

  佛图澄(231~348) 原名 帛湿,原为天竺(今印度)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小王的长子,自幼出家。最初在罽宾和鸟苌国(今巴基斯坦)接受小乘佛教学说,后在中国敦煌长期停留,又受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影响。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东来洛阳传教,时值兵乱,他只好暂避民间。佛图澄精通医术、天文、历数和幻术,传说他到洛阳时已经一百余岁,经常辟谷数日不食,能以符咒役使鬼神,能听铃音辨别吉凶,曾经把麻油、草灰等物和好后涂于手掌,千里之外的事情都在掌中显现,就如同对面观看一 般。当时石勒已经进入中原,他的一个名叫郭黑略的大将闻知佛图澄这个人后,就把他招入家中。郭黑略每次跟随石勒打仗前,都要向佛图澄预测胜败情况,结果都很灵验。这件事很快传到石勒的耳里,石勒就把佛图澄召到跟前,当面试验他的道术。佛图澄就取来一只饭钵,倒了一些水,然后施动法术,不一会儿钵中长出一株 光彩夺目的莲花来,把个石勒看得目瞪口呆,从此就把佛图澄留在身边。佛图澄经常表演一些离奇的幻术(可能就是现在的魔术),石勒逐渐被他所迷惑,由最初的好奇发展到信服再到十分敬重信任,凡事必先征求询问佛图澄的意见,并尊称他为“大和尚”。有一天,石勒的爱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非常伤心,这时佛图澄手持 杨枝走到跟前,一边用杨枝轻洒清水,一边口中念动咒语,片刻功夫,石斌竟然渐渐苏醒过来。石勒的几个儿子更是对佛图澄信服得五体投地,侍奉他比侍奉石勒还要殷勤小心,石勒的朝臣及百姓自不待言,莫不把他作为真神真佛来供奉,最后发展到天下子民竟然不敢向佛图澄所在的方位吐唾擤涕。

  由于佛图澄和石勒父子的倡导,佛教由此在中原大为盛行,佛图澄四处建寺,中原寺院一度达到893所,修武县白鹿山元极寺极是他亲自倡建的寺院之一。白鹿山在百家岩上,山势嶙峋,数笏参天,为天门东峰。佛图澄遍历名山至此心有所悟,在为钟灵毓秀的天地造化所折服的同时,也在这里与大自然交流对生命和宗教的感 悟。所以,他在这样一个充满灵动与神奇的地方建寺,不惟是情理之中,也是他慧眼独具的理想选择。

  慧思 北齐时修武人,俗姓李。出家后,以大小乘定慧等法根引喻,俾习慈忍。天保年间(550~559年),曾在光山县静居山梵天院讲佛说法。

  稠禅师(510~585) 名慧,北朝魏齐间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佛门著名武僧 和少林寺二祖。据传其初落发为沙弥时,因体弱常遭同辈欺负。为此,他深感耻辱,独自一人跑到金刚的神像前,抱住金刚的腿不放,发誓要求得金刚神力。就这样不吃不喝连续抱了五天,到第六天天快亮时,金刚即现身传他神力。从此,他力引千钧,骁勇无比。后来他修成正果,被尊称为稠禅师。稠禅师在太行山一带大建佛 寺,百家岩寺即为他所创;并广召门徒,常随僧徒有数千人。北齐文宣帝对他广召门徒很不满意,遂亲率军队前来讨伐。当文宣帝带兵来到山前,却发现禅稠师早已领着众僧等候在那里。文宣帝大感惊疑,就问稠禅师:“你怎么来得这么快呢?”稠禅师答道:“陛下将杀贫僧,贫僧惟恐在山中血污伽蓝,所以特来此受死。”文 宣帝随即明白这是一位得道高僧,就以礼相待,并命设馔施向稠禅师赔情,稠禅师并不理会。文宣帝又问道:“朕听说禅师在金刚那里求得神力,能否让朕见识一 下?”稠禅师回道:“如果陛下真想见识神力,那就请随贫僧这边来。”言毕,他来到山口多方施舍的千余根木料前,念动咒语,只见千余根木料腾空而起,在空中相互搏击,声如雷霆,木片如雨。文宣帝见此,大恐,急忙让稠禅师快停,并当即传谕,禅师可以度人修寺,不得干涉。后稠禅师在并州营造幢子,未成得病,临终 叹道:“生死是人一生的必然,佛祖如来都不能避免。但功德未成,实在是一件憾事。愿有大力长者能继我把幢子修好。”说罢即卒。30年后,隋文帝路过并州, 入此寺恍有所感,遂命并州地方大力营造幢子,终于完成了稠禅师的遗愿。

  云台山的百家岩寺和圆融寺俱为稠禅师亲手所创。稠禅师又曾在百家岩寺长期讲经授徒,相传今百家岩“解虎坪”即为其所留。

  慧远(523~592) 俗姓李,泽州霍秀人,祖籍甘肃敦煌,是南北朝至隋代早期在净影寺修行的高僧。佛教界为了区 别他与另一位佛教高僧东林寺的慧远,习惯称他为净影寺慧远。佛教界将他与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颐和三论宗者吉藏全称为隋代三大师,后人将他和东林寺慧远并称为 “佛门二远”。净影寺慧远博宗诸学,精通文理,世称疏王、释义高祖,是中国佛教界的集大成者。

  关于净影寺慧远的争议主要是他与净土宗的关系,后世有净土宗信徒尊其为净土宗初祖之说。这种说法是否确切,史有争论。至于慧远对净土宗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方面:一是慧远为净土宗经典《无量寿经》义疏,系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而该疏对中国净土宗影响巨大,故慧远对净土宗的开宗之功不可忽视。二是慧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的统一的净土分类说。慧远校研诸经,融会折衷,提出了三净土之说,即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成为净土思想系统化的第一个探索者。净土信仰 源于古印度,形成于公元二三世纪,于西晋时期传入中国。东林寺慧远所创立的莲社虽然为最早的净土活动,但净土宗的建立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后世把东林寺慧远尊为净土宗初祖是不确切的。后来佛教史的所谓净土七祖、九祖之说,并非根据师徒相承、衣钵相传的原则,而是后人根据历史上倡导净土信仰较大的人物编排 而成。这说明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缺乏严密的传法世系。因此,净影寺慧远被尊为净土初祖并非毫无道理。鉴于净土列祖编排方式及净土传法世系,综观慧远对净土宗的贡献,人们尊其为净土宗初祖是对慧远在净土宗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中所作贡献的认可与推崇。

  除净土宗之外,慧远对地论宗的贡献也是无可争议的。慧远之师慧光是中国佛教地论宗的开宗者。慧光圆寂后,慧远秉慧光之说,弘扬佛法。地论宗分为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慧远成为相州南道地论宗的开山之祖,所阐释的《华严经要义》被华严宗采用。

  关于慧远的师从问题,佛教界也有争议。对慧远影响较大的老师共有三位:一位是青莲寺住持、被佛教界称为北方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昙始。他是慧远进入佛门的相 路人,对慧远净土思想影响最大。一位是中国佛教地论宗开宗、四分律宗开祖,世称“光统律师”的慧光大师,他对慧远后来关于地论宗的成就影响巨大,最终促成 慧远成为一代宗师。还有一位是和慧远亦师亦友的隋朝两任佛教国统昙延,他是慧远的挚友,两人共参佛法,共研经书,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不少佳话。

  慧远一生博宗诸学,著书颇丰,著有《大乘义章》、《十地经论义记》、《华严经疏》、《大般若经义记》、《胜曼经义记》、《无量寿经义疏》、《维摩经义记》,共20部100余卷,其中《大乘义章》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

  关于慧远的传法故事及为护法所作的贡献,史有记载的主要是慧远因北周武帝灭佛而奋起抗争的事迹。据《续高僧传》记载,北周时期,武帝灭佛,命废经像,僧人 还俗,大统法上等五百余人都不敢提出异议,只有慧远对武帝说:“今天陛下以为有王权在身,就破灭我佛三宝,你可知道阿鼻地狱所收之人是不分贵贱的,难道你 就不害怕将来下地狱吗?”慧远虽未能改变周武帝灭佛之心,但却保留了大量佛经。至隋朝佛法大兴,慧远在净影寺讲授佛法,所讲出疏,纲目具备,文旨允当,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僧。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召六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统管天下僧尼,慧远位居六大高僧之首。

  开皇十二年(592年),慧远圆寂于净影寺。隋文帝痛心疾首地说:“吾伤国宝也。”

  百岩大师(756~815) 俗名谢怀晖,祖籍中原,东晋时流寓到泉州(今属福建)。他自幼聪明,博极群书,尤好佛 经、庄老之书,性喜清静无为。一天,他看过佛书后,沉思良久,忽然叹道:“我的祖先现在在哪里呢?四肢百体,视听功用,是谁授予我呢?”言毕,泣下如雨。自此皈依佛教,并于贞元初(785年)拜南宗马祖为师。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世称马祖,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马祖时代,禅宗尚受到其它教派的排斥,尤其是在北方和长安。但通过马祖强有力的对禅宗的传布和实践,造就了一大批非常杰出的后继者,“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百岩大师即是 其后的最重要禅宗继承和发扬者之一。他师从马祖后,专攻《楞伽经》等大乘教义,得圆明清净之本,去妄想因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遂成正果。他有感于马祖北上弘法未达预期目的,即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任,曾游历清凉(五台山)、幽州、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南),后到怀州修武县百岩 (今百家岩)修行传法,前来问法的很多,门徒多至数百,遂有百岩大师之号。

  百岩大师认为,自心本性清净独立,无须执意进行“遣境”、“去垢”的修行。他说:“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遣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他的“净心”、“自悟”之说,在当时北方的佛教界引发了很大的震动,也很快引起了笃信佛教的当朝皇帝的重视。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应诏入京,住章敬寺毗卢遮那院,百岩大师在此讲说禅要,朝僚名士前来参问者络绎不绝。后皇帝召入麟德殿参与论议,被推举居上座,与“名公义学”“击难者”进行过激烈的论辩。论辩的结果是禅宗赢得了朝廷的尊崇,终于使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教派,流布千年,风及海外,使禅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和标志。讲法之余,百岩大师还著有《法师资传》一书,主要记述从印度迦叶至慧能、神秀的事迹。

  百岩大师于元和十年(816年)十二月十一日圆寂,年60岁。明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敕谥大宣教禅师,立碑于寺。碑铭为著名诗人贾岛所撰:“实姓谢,称释子,名怀晖,未详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位,有佛位。始丙申,终乙未。…… 西方之教,南宗之妙,与日并照。百岩得之,为代导师,颍若玻璃,结火燔性,爱流溺正,痴冥奔命。即心是佛,即色是空,师之通兮。”贾岛的这篇碑铭中对百岩 大师在禅宗地位的极高的评价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益、周贺都和百岩大师有过来往,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周贺曾作《赠百岩禅师》,其诗云:

  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

  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

  乞食嫌春远,寻溪爱路平。

  多年百岩住,不记百岩名。

  李益后来官至礼部尚书,曾专程到百家岩寻拜访百岩大师,得知大师圆寂后十分悲痛,遂作《哭百岩大师》以吊,其诗云:

  遍与旁人别,临终尽不愁。

  影堂谁为扫,坐堂自看修。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

  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百岩大师的得意弟子有怀政、志操、弘辨、智真、古堤和尚、公畿和尚等。弘辨为长安大荐福寺僧,曾应唐宣宗之问说法,说禅宗“本无南北”,只是由于“开导发 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心”即是佛,号“灵觉之性”,称“陛下日应万机,即是陛下佛心”。智真,扬州人,俗姓柳,传法于福州宁德龟山,为龟山寺 第一代开山祖。

  智深 俗姓俎,北宋修武大陆村人。天性好佛,幼年出家。庆历八年(1048年)受戒。智深遇事果断,在做百岩寺住持时,从者百余人。元符三年(1100年)八月卒。

  道凝大师 俗姓贾,北宋修武人。青年时拜智深为师,精修梵行。熙宁八年(1075年),以掌御书恩例剃度为僧,法号道凝。元祐年间(1086~1094年),百岩寺无合适寺主人选,多次易人。后众僧推道凝大师为寺主,出纳营缮皆有制度,不几年寺院香火旺盛,殿堂巍峨。抗夏名将武康节度使刘昌祚遗表,请求赐予道凝大师紫衣,并度其弟子19人为僧。大观二年(1103年)辞世,卒年70岁。

【分页导航】
   [编辑:王彦]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云台山  历史文化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