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宗教名山云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介绍

宗教名山云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介绍

2010-5-12 14:13:39   网友评论来源:云台山官网  
   复制链接 |   

  【名道】

  孙登 字共和,魏晋时期汲郡共人。他穴洞而居,结草为 裳,赤足行走,披发自覆,善弹五弦琴,出没于县北太行深山中,终日不发一语。据传他一声长啸,曾引得凤凰来仪。寓居于修武百家岩的“竹林七贤”领袖嵇康为 了能和他交谈,跟从他在深山里游历了三年,每每发问,孙登只是默然不应。直至嵇康将要离去时,孙登忽然开口说道:“你才高识寡,很难在当世避免祸殃,下山 后还望多自珍重!”后嵇康果因刚肠嫉恶,得罪了司马氏统治集团,被司马昭杀害。

  王烈 字长休,魏晋时期邯郸人。他以服食黄精及铅为养生术,相传三百多岁仍貌如少年,登山历险行走如飞。一次王烈在 山中得石髓如饴,食之清香美味。待送至嵇康,早已凝为石块。王烈又得石室古书,引嵇康同去观看,却再也找不到了。后来王烈对他的弟子们说:“嵇叔夜志趣非 常,却与仙道无缘,实在可惜。”

  魏华存(251~334) 史称魏夫人,字贤安,任城樊人。其父魏舒(208~290),字阳元。据《晋书·魏舒列传》,魏舒精于骑射,发无不中;为人质朴有雅量,能断大事,深受司 马昭和司马炎的器重和信任,司马昭曾在一次朝会后目送他的背影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历任尚书郎、相国参军、散骑常侍、冀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徒等职,封剧阳子,可谓位极人臣。

  魏华存自幼好道,性喜老庄,志慕神仙。她在父母家中即开始修行道术,每每论及婚嫁,坚拒不从。至魏华存24岁那年,他的父亲魏舒强行将她嫁于南阳人刘文。刘文,字幼颜,家世不详,曾任太保掾之类的佐吏,后任修武县令。刘幼颜任修武令时“善为德政,仁风惠著”,“时夫人随在修武之馆焉”。魏华存为刘幼颜生育两个儿子,长名刘璞,次名刘遐。其时,魏华存虽已为人妇人母,修道之心更炽,每在深夜家人熟睡之后潜心钻研道术。两个儿子渐渐长大能够自我料理后,她就另 辟一室,在那儿斋戒起居。晋元康九年(299年)农历腊月十五日,她在修武县衙的斋室内撰成首创“吐纳”、“导引”、“咽津”、“存思”、“服气”及“三 丹田”之说的《黄庭内景经》(即《黄庭经》)。数十年的矢志修行和潜心揣摩,终于使她得成“正果”,开创了全新的道教修炼方法。《黄庭内景经》宣称人身各 部位皆有神主掌,尤以上中下三丹田之神为全身诸神之宰,人在修行时须主要存思三丹田之神,积精累气而臻成真。又说身体某一部位有病时,存思该部位或主部位脏腑之神,即能治愈。其修炼方法是把存思神、诵咒诀祝词及吐纳、导引、按摩、咽津等结合起来。所谓存思神,不仅存思自身中神,而且存思日月、五方之气和众 多天神、真仙。这种从形式到旨归都渗透了宗教内容的存思之道,表面看来颇为怪异,其实从其客观作用来看也多属气功修炼,并有一定的治病健身之效。

  其后,魏华存为避开世俗繁扰,又先后在云台山、阳洛山、沐涧山独自修炼。永嘉年间(307~312年),刘幼颜暴疾身亡,其时又值晋末大乱,北方无法安 身,魏华存随即带上两个儿子南迁。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享年83岁。在她身后的东晋至唐末,以《黄庭经》为修行要义的道教上清派最为兴盛,魏华存因而被尊为上清派祖师,道号紫虚元君,封号南岳夫人。

  刘海蟾 名操,字宗成,五代时燕山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刘操尊敬黄老,好谈性命。燕王刘守光称帝后,封他为丞 相。后遇道人正阳子钟离权,改名云英,号海蟾子,遍游四方,访仙求道,得遇纯阳子吕洞宾,学得金液还丹要诀。最后在修武马坊泉虔心修道。相传终以戏泉中金蟾,得成仙道。

  邱处机(1151~1231) 字通密,号长春子。金末元初登州栖霞人。邱处机师从全真教祖王重阳,潜心修道五十 年,成为长春教派的开创人。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邱处机应召赴金都燕京。他取道修武,看到县北马坊一带北接太行东连苏门,稻塍莲荡,茂林修竹, 喜爱其风土之美,徘徊流连不忍离去。于是对他的徒弟们说:“天下道院,武官为其冠首,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你们如果能够在这里建庙修道,那么这里就能和 滨都、圣水相媲美了。”他的徒弟就和当地乡豪马子安协商,捐地购材,一年后果然在这里盖起了一座道院。当邱处机听说五代道人刘海蟾曾在此修道成仙,就挥笔写下了《刘海蟾入道歌》,并命人刻在碑上。其歌云:

  余缘太岁生燕地,忆者三光分秀气。

  丱角分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

  纡朱怀紫金章贵,各各绮罗轻挂体。

  如今位极掌丝纶,忽忆从前春一寐。

  昨夜家宴到三更,儿女夫人并侍婢。

  被余佯醉拨杯盘,击碎珊瑚真玉器。

  儿女嫌,夫人恶,忘了从前衣饮乐。

  来朝朝退怒犹存,些儿小过无推托。

  因此事,方顿悟,前有轮回谁救度。

  退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

  杜明蟾 明末清初武陟县邱家庄人,祖、父皆儒生。少年杜明蟾潜心读书,精通史学,有进取官场之志。但当时正值明代天 启年间,朝政腐败,客氏、魏忠贤弄权,杜明蟾遂断仕进之心。无意得古本《参同契》,终日玩味,若有所得。由于家贫,杜明蟾在武陟宁郭东门卖茶度日,虽仅能勉强糊口,但仍乐善好施。一天,有位道士路过,杜明蟾奉名茶相待。道士见他案上有《参同契》,随与其谈论,走时以张紫阳《悟真篇》相赠。此后杜明蟾日夜参 道,渐有出家之心。数年后,杜明蟾刚处理好母亲的丧事,道士又来,遂随之而去,17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有一道士来到武陟东观音堂休 息,人们认出他就是失踪十几年的杜明蟾,就去告诉他的妻子儿女,并劝他回家,杜明蟾只是不予理会,拉他又拉不动。他的家人怕他再走失,晚上让人同他共宿,但天亮时人已无影无踪。三四年后,杜明蟾又在修武天门山西北的龙潭村出现,在这里居住修行13年。一天,他忽然对山中人说:“我将去峨嵋山拜见师傅。”从此再无消息。

【分页导航】
   [编辑:王彦]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云台山  历史文化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