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湘赣边界宗教文化之武功山的佛文化

湘赣边界宗教文化之武功山的佛文化

2010-7-15 15:08:59   网友评论来源: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网  
   复制链接 |   

  概况

  佛教之于武功山,始于南朝梁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统治者在京城金陵周围兴建了500座佛寺,日享夜供,而其所辖之地,也哄涌而上,竟相效仿,“上有好之,下必从之。”武功山地区当时虽为不甚发达之地,然寺院却由山上往山下延伸,大有与道观一争高下之势。

  佛教的发展,刺激了道教扩张势力的欲望。唐朝,朝廷视道教为正统的政策,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是时,李世民将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为远祖,加以赐封为“太上老君”,将其推崇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时,都城长安,及全国各地,从道者多如牛毛。此时,建于晋时、为纪念葛玄、葛洪祖孙的武功山山顶的葛仙观,规模比之从前更大了,修炼之人多达100余人;山下的冲仙观,也是峨冠云集,与山上的葛仙观,遥相呼应。

  宋代,为武功山佛道发展的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山南山北建有大大小小的寺观达30余所。道教方面,始建于晋、原名飞仙观的冲仙观,在宋建中靖国时,才改为冲仙观,规模却更大了。南宋安泰年间,山北又建了罗仙观;山南则有纪念葛仙祖孙的“小桃源”,它们与山顶的葛仙观一起,为当时武功山地区著名的道观,也是当时的“湖西诸郡”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圣地之一。宋徽宗、理宗的封赏,更使武功山名扬全国。道教的仙气自然让凡夫俗子倾慕不已。而山上山下的宫、观、楼、亭,又增添了不少。

  佛教方面,唐宋时期,以唐贞观无五年、乾符四年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贞观五年这一年,山北就建起了永福院、清凉院、妙智院、蒙泉寺、玉皇山寺等五座规模较大的寺院,拥有寺僧近四百人,禅风佛韵,远播湖广,在此基础上,乾符四年,山北又兴建了大通院、永宁院、胜果院、妙胜院四座大寺院。一时,一度被封建王朝视为蛮夷之地的武功山大安里,成为信徒们竞相顶礼膜拜的佛教圣地。

  此外,明嘉靖癸丑二月,有一名叫宁州的禅师和他的弟弟天文一起,率弟子十余人来到九龙山,诛茅辟壤,历时十二年,创胜佛禅林,成一方圣地。在明代,同时期的安福严田人张程撰写的《武功山志》中,记载的五十余座寺观中,明代所建的就占了八成,其中,图坪、胜佛禅林、观音岩等都是明代以来香为最为旺盛的寺观。

  胜佛禅林,又名九龙寺,建于九龙山中。《九龙山考》载:“九龙山,九山之园,如童首,昔名九童山。又相传九山下有一龙蟠之,复名九龙,然山甚奥,而聚九山环寺。”《胜佛禅林记》载:“山之中为佛殿,东为饭堂,西为禅堂,净宝殿左右翼为钟鼓楼,止景桥在门之前,千僧塔在山之右,镇山塔在净宝之后。九龙山胜佛禅林,经始于嘉靖癸丑二月,落成于甲子十月。”正因为如此,建星煌煌,文记秩秩的胜佛禅林,成为湘赣两地缭绕的圣地。嘉靖年间,长年在这里潜心修炼的佛子就达三、四百人之众。朱元璋的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闻胜佛祥林之盛,从南昌赶往九龙寺拜谒,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1637年游武功山时,特至九龙寺,见“其规模尚整”。明末毁于战乱,清初恢复,乾隆58年重修。

  佛林胜迹(物)

 

 

九龙遗址

  九龙寺

  又名胜佛禅林寺。位于九龙山九龙归槽中心开阔地,旧寺占地约4亩,分为前、中、后三殿,麻石砌墙,铁瓦覆盖。系元高僧浮屠宁州与其弟天文,诛茅辟壤所建。相传,曾拥有僧徒100余人,香火旺盛三百多年,迨至清末才衰落。寺毁僧散,现存有大量废墟遗迹。

  九龙十八塔

  位于九龙寺右峰上。成六角,七层,麻石结构。为僧家寿终莹藏之处。现存“法轮塔”、“镇山塔”、“千佛塔”、“通天塔”等十座古塔可辩迹象,其余损毁,均为明代建筑,是江西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古塔群。

  石鼓寺

  位于武功山山脚处。旧时寺庙已毁,2003年开始进行重修,设有寺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供有如来佛祖、观世音、十八罗汉等。寺庙主持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员、南岳南台寺大师释慈善。

  胜佛禅林碑

  系明代青丝石版刊刻,长13米,宽07米。为泉刘邦采撰文,宁州禅师立碑,全文共计280个字。文字结构精练,书刻工整清晰。

【分页导航】
   [编辑:孙哲]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武功山佛文化  武功山  佛文化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