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湘赣边界宗教文化之武功山道家文化

湘赣边界宗教文化之武功山道家文化

2010-7-14 17:24:42   网友评论来源: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网  
   复制链接 |   

 

  概况

  公元238年, 即是吴大帝孙权,赤乌元年,著名玄学家,江苏句容人葛玄启遍访名山,云游至武功山赐教,见这里云蒸霞蔚,仙气缭绕, 于是止步不前, 登山炼丹6年,进行了道教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晋时,葛玄的从孙葛洪也来到武功山,拜从祖父的弟郑思远为师,勤修道教正一法文三黄内文,五岳真形图经等到丹成后,下山优游四方,著书立说,为道教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唐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信教,全国各地的道教得到了发展,作为湘赣边界宗教活动兴盛场所的重要地区武功山,其道教活动也开始走下曾令普通百姓望而生畏的仙坛,逐步与当地的民间习俗相融合,其影响日趋扩大.道徒在增加,道观由山上逐步向山下,山外延伸。 据有关资料统计,明初,山南计有图坪,箕峰,集云,行宫四大庵及数十座规模稍小的观。山北,则有冲仙,罗仙,石鼓等几十座庵观,这还不包括山东明月山贩庵观,这真是一座武功山山山有庵观,处处闻仙乐,其影响运播至当时的京城金陵.公元1105年,1246年,宋徽宗赵佶,“宋理宗赵昀先后颁令,封武功山葛真君为冲应真人,冲应孚佑真君。”

  元初,蒙古族进入中原时,在经历了建国之初的短期停顿后,随着元朝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固,道教重又兴盛起来,仅至元年间,武功山地区就先后兴建了20余座道观。可惜好景不长,元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全国各地纷纷爆发反元农民起义。其中尤以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声势最为浩大。最终,出身穷困的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定都金陵(今南京),国号为大明。

  明初,在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道教愈加繁盛,不仅毁于元末战乱的道观得以恢复,道徒又在各地大兴土木,复宫建殿。毁于元末战火的武功山冲仙观葛仙观等各道宫在洪武初先后复建,官冈庵、图平庵等规模更大的道观也在朝廷的支持和信徒的资助下,重新开始斫茅伐棘,建刹立宫,一时山上山下峨冠如云,仙气缭绕。

  明朝时期,武功山道教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金顶有四座古祭坛,白鹤观,山腰有官冈庵、山麓有图坪、箕峰、集云、行宫、脚庵、冲仙、罗仙诸多名观。明朝人张程编撰的《武功山志》中,仅在山南规模大的道观、亭、楼台就多达40余座,最引人注目的是当时的明世宗朱璁的降旨拜山之举了。当时世宗的母后,也就是当朝太后背部生了恶疮,虽诸法疗治,迄今未痊。听说武功山灵药灵,即“齐捧真香,远诣玉山”,没想到“即除见患之灾,转殃为福”。于是派龙虎山正一嗣张天师和安福县的知事郭宗远赴山感谢,又在葛真君修炼的地方建亭谢恩。自此,道徒们借武功山为道教呐喊助威,“湖西诸郡争仰止祈福不绝,其它道院从林,统于兹山。”

  清时,道教与佛教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分化,图坪、箕峰、集云、行宫、金顶、脚庵、中庵仍为道徒所居,而九龙山、观音岩则为僧侣所占,两教互为促进,互为影响,后来出现了明月山佛道同兴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教在武功山兴盛之时,于梁末传入的佛教迅速本土化,并大举在武功山圈山占地、建刹立塔,大有后来者居上之意。不过,其真正兴盛却仍在明代。可以这样说,明朝的200余年历史,不仅,道教在武功山繁衍兴盛,同时也是武功山佛教的关键时期,当时遍布山上的200余所寺庵,几乎大多数为明代所建。九龙山胜佛禅林,经始于嘉靖癸丑二月(1553),落成于甲子十月(1564)历时12年之久。禅师台,建于洪武3年(1370)图坪庵,复建于洪武乙卯(1399),敕书阁,(明)世宗皇帝祈保母后,敕降御香而建……

  清初,康乾两朝,国泰民安,寺观香火旺盛。明末战乱毁轶的寺观又逐步得到恢复。九龙山胜佛禅林,石鼓庵、白鹤观诸多著名寺观规模比之前朝,更为辉宏。咸丰以后国力转衰,战乱频发,武功山宗教陷入低谷。

  道法遗迹

 

武功山白鹤峰道观

 

  白鹤峰道观

  位于金顶景区白鹤峰,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保持原始古朴的道教风貌。

  顶庵:位于金顶景区。主要特色:旧志载为铜瓦殿,明末清初又迁建现址,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砌石为墙,铁瓦覆盖。几经复修。

 

武功山中庵

  中庵

  位于武功金顶景区山腰。主要特色:旧时,庙宇堂皇,铁瓦覆盖,占地1200平方米,惜全遭毁坏。1985年11月群众集资修复。

  脚庵

  位于武功山脚,原庵毁。主要特色:1985年冬群众集资修复,香祭葛洪,为武功山第一庵,占地2000平方米。

 

武功山汪仙坛

  汪仙坛

  位于金顶景区。主要特色:传说吉洲刺史汪可因体恤民情遭贬,脱俗出家,死后,黎民在此立坛期被毁,1986年7月群众集资修复。

 

武功山冲应古坛

  冲应古坛

  位于金顶景区。主要特色:是建于金顶的第一个古祭坛,保持延陵风范,民国时仍有满堂神像,周边还存有拜祭先贤的衣冠冢。

 

武功山老坛

  老坛

  位于金顶景区。主要特色:麻石砌成,分山门、古坛两个部分。

 

武功山求嗣坛

  求嗣坛

  位于金顶景区。主要特色:一片麻岩砌成古坛,内供龙五爷神像,神台前有一泉井,上方下园,泉水长年不枯味甘清心。离泉井八米处,有一半月形泉井。

  古祭坛:武功山现存四座古祭坛,位于海拔1918.3米的武功山金顶,分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均建于东晋时期,距今17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的古祭坛群。

  这四座古祭坛不仅在研究道教文化中有着极高的价值,在建筑史上也是一大奇迹,是江南地区唯一以石头为材料搭建的圆穹顶式建筑,整座坛没有石灰和粘土之类的东西,处在一个连树都不能生长的大风之处,历经千载屹立不毁。

  白鹤观:位于武功山金顶(也称白鹤峰),得名于古时白鹤真人在此修炼成仙,挤土成坪的传说。

  白鹤观俗称“茅庵”,供张(道陵)、葛(玄)、许(逊)等正宗道祖,同时还祀王爷、包公、雍天君、赵公元帅、李靖等神像。始建于唐代神龙年间(705年)。旧址在吊马桩后山窝处,以石砌墙,茅草覆盖,故称“茅庵”,当时专供葛仙、王爷二神像。至乾元年间(758年)迁建于山顶。几经倒毁复修,1985年又经群众修整一新。至今前来朝拜的信士络绎不绝,香火鼎旺。

  另有白鹤峰山门,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清乾隆五十八年重修(1793年)。创建后重修六次,上有横批“白鹤峰”三字,对联“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系萍邑刘存一先生所书。

  紫极宫:俗称中庵。位于海拔1360米的武功山腰。旧时,庙宇堂皇,铁瓦覆盖,占地1200平方米。供三王爷和许逊神像。原有门楣“紫极宫”巨匾和对联“紫极灵宫,无典善心难得到;仙踪法界,有心诚意可来朝”、“仙宫灵紫极,万里奔驰不畏冬寒夏暑;神惠渌江,一心感应何分楚水吴山”。现存少部,供奉神灵,可拜之。

  葛仙古坛:亦名脚庵。原庵毁,1984年群众集资修复。香祀葛洪,前为赵公堂,中为葛仙殿,后为玉皇宫。保存有各种石雕、木刻、铁铸神像等。中殿葛洪坐像由泥塑成,高4米,膝可坐人。今香火颇旺。

【分页导航】
   [编辑:孙哲]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武功山道文化  武功山  道文化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