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民风民俗 > 关于开平碉堡与村落景区的民风民俗

关于开平碉堡与村落景区的民风民俗

2010-5-12 14:46:33   网友评论来源:经网旅游  
   复制链接 |   

 

     歇马庆灯

  初九晚六时许,村中男女老幼齐集,庆灯开始。四人抬柚叶水洗过的神轿,四人担肃静、回避高脚牌,两人撑掌扇,一人举朗伞、四人持龙虎大旗,在阵阵密集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前往社坛。到社坛后,由族中最德高望重的长者烧香点烛、虔诚礼拜,礼毕,把社主菩萨(一香炉)捧上神轿,又在阵阵鞭炮,和片片锣鼓声中神气地回到灯寮的新家——神台上。如果三社同一时间举行,数百男女齐聚,场面更为热闹。

  社主接回后,家家户户在门口烧香宝,在门口屋檐下挂四方灯,每一条巷都灯火通明。

  入夜,各社推选年青力壮的男人,进行烧鞭炮比赛,谁把点燃的鞭炮抛得越高越好,谁就获胜。

  初十日,正式庆灯。第一件事就是劏猪分肉。先把猪肉切成条,然后用大锅煮熟,再切成小件,分堆,每一男丁一堆,理事人按长房顺序喊名,喊到名字者取。取回后用来拜祭祖先。名曰:灯肉或丁肉,也叫人丁社肉。

  煮猪肉的汤羹,负责劏猪的人会用桶担着,上门逐户派分。名曰:分肉羹。

  自开灯日起,每日都有太公分猪肉,有时一日可分到四、五份。

  十五日,每社举行抢山炮活动。时间相同,但数量各异。有的社抢20个,有的则抢10个。每个炮头均藏有镶着框架的三如六合或天姬送子等菩萨像。放第一个叫头炮,第二个叫二炮,依此类推。如果某人抢到了某个炮头菩萨,便于散灯那天早上从灯寮接回家,放在祖先堂右则供奉。如果某人抢到的某个菩萨在新的一年给他带来了好运气,则该菩萨就会成为下一年众人角逐的对象,常常出现三几十人在水塘中争夺的场面,激烈壮观。用来扎山炮的炮草也被视为吉祥物,成为妇女们争相抢拾的对象,她们拿回家里让母鸡做窝,祈望下蛋多,鸡仔齐,快长大。

  二十日早上,拜祭完毕,分完丁肉,吃完早饭后,又如初九晚迎接一样把菩萨送回原处,这谓之散灯。

  龙 舟

  开平的龙舟活动,传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传统上,整个赛龙活动—般包括起龙、龙下水、举办龙舟宴、旺龙、出龙、采青、应景、斗龙(即正式的龙舟赛)等环节。这些环节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很传统的形式和非常浓郁的乡土味。

  起龙:把埋藏在河中的龙船起出,叫“起龙”,也叫“出水龙”或“龙出水”。起龙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举行,但也有另择吉日的。起龙的拜祭仪式一般由村中威望高、夫妻均健在且子女双全(有子女夭折者不算)的男性长者主持。届时,把龙头、龙尾请出,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巡游于街巷之中,舞进各家各户,意谓纳吉驱邪。主家则犒以钱物。“四月龙头随街绕”就是指此项活动。初八后,人们便下河把龙船中的淤泥戽净待用。

  龙下水:五月初一或初五(或另择吉日),参加划龙舟的健儿们便合力把龙舟抬到水中,蓄势待发,这一过程叫龙下水。在龙下水的整个过程中,有如下禁忌:所有的人均不得发出声音,也不能敲锣打鼓和燃放鞭炮。

  龙舟宴:到了斗龙之日,在村头或祠堂举行宴会,谓之“龙舟宴”。亦有的村从初一到初五天天举行龙舟宴的,如月山镇的月明乡便如此。宴会意在使斗龙的健儿们饱餐战饭,壮其行色。同时也含有尊敬长辈,激励来者之意。因此,全村男丁不论老幼,均可赴宴。宴后每户还可带—份饭菜回去,让家中的其他人分享,谓之吃龙舟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的村破除封建迷信,不管男女老幼,均可前去吃龙舟饭,如沙冈的部分村便如此。

  旺龙:这个环节一般是在新龙舟下水时才举办的。龙舟宴吃罢,即选出两名桡手,分别扛着龙头、龙尾,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巡行到河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把龙头、龙尾装上龙舟,是谓“旺龙”。举行旺龙仪式必须要请一名“南无”做场隆重的法事,以求平安、吉利。

  出龙:旺龙之后,桡手们登上龙船坐定,双手紧握木浆,肃穆待发。主祭者便把柚叶水洒向龙头,说上一番吉利的话语,随后,健儿们在肃穆的气氛中众桡齐发,龙舟飞驰而出,驶向大河,这叫出龙。

  采青:在一支顶端留有少量枝叶的青竹,用红绳系上一封“利是”,并在“利是”上写上“飞龙第一”等字句后,插在离村几公里远的开阔河面上。龙舟下水后,健儿们便在肃穆的气氛中奋力将龙舟划到采青处,将竹拔起,取下“利是”,再说上一些吉利话,然后把竹子丢入河中, 这叫采青。采青后,健儿们将龙舟划回村中,这时村里鞭炮齐鸣,锣鼓敲得震天响,以欢迎龙舟平安归来。

  应景: 应景实际上就是龙舟表演赛、友谊赛。

  斗龙:即正式的锦标赛,我市近年来举办的均属此类。斗龙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我市一般选择在江面宽直、水流平缓的三埠潭江河段。过去,斗龙一般由大乡组织,乡绅主持,且举行日期大多在农历五月初一。现在,大型的龙舟锦标赛均由市政府组织。

  入宝:也叫藏龙。斗龙之后,无论胜负,各乡(村)均设宴慰劳健儿,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将龙船划到藏龙点埋藏起来,以待来年再用,这叫做“入宝”。

  民间习俗

  开  灯

  以前县内较大的自然村都设社坛、开花灯会,悬挂各式花灯。凡村内当年生男孩的就挂一盏“仔灯”,多在年初六、初八开灯,较早的年初四开灯,一般到十七日完灯。生男孩的富有人家,除挂“仔灯”外,还在元宵那天,买甜酒一埕,到社坛助兴。村内的小孩都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到社坛拜“社”,十分热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灯会的习俗已逐渐改变。

  开年、舞放生鲤

  农历正月初二为“开年”日,家家户户在天一亮时安排以生鸡(雄鸡)、鲤鱼、猪肉、鲮鱼等为肴馔,拜祭天地,称为“开祃”。初二开年,有些人以竹篦织成鲤鱼形状,糊上纸,绘以鳞甲,贯以竹竿,举鱼舞入各家户中,高呼:“好生鲤”(“鲤”作理的偕音),人家均表示欢迎,赏赐利是或食物。舞鲤鱼的多为少年儿童。也有善心人专购买鲤鱼到河边“放生”,先烧香烛,喃喃祷告,然后把鲤鱼放入河里。 

  蒸糕、打饼 

  逢年过节,鹤山人蒸年糕,喜欢蒸松糕、芋头糕、马蹄糕等,有的人把糕蒸成九层,叫“九层糕”,取其“年年高升”的意思。打饼本来是从前民间储粮防饥的措施,在新年期间,亦可作款待亲友的礼食。每年冬尽,家家户户磨炒米粉,然后把片糖煮熔,掺和炒米粉或绿豆粉等拌匀,加入花生、芝麻、砂糖,搓成小团,填在木刻的饼格(模)中,用方形木锤敲击坚实,成饼后平放在饼柜中用炭火焙干,叫做“打饼”。饼模中刻“福”、“禄”、“寿”、“吉祥”、“如意”等字样,或刻蟠桃、鲤鱼等图形,寓意吉利。炒米饼经过锤击、烤焙,十分坚硬。除新年吃用外,也可耐久储存,常年食用。

  开  炸

  鹤山春节前民间制作年宵品俗称。开炸就是烧开油镬,炸大糍、煎堆、油角、虾饼等食品,或咸或甜,家家如此,大同小异。 

  摆 花 果

  除夕前,鹤山城乡人皆到花市(花街)购买各种花果,有应时的桃花、梅花、菊花、鸡冠花、茶花、吊钟花等,也有金橘、四季橘、朱砂橘等。人们购买了花果,回到家里摆设点缀,以增添新春气氛。 

  挥  春

  鹤山人习惯把春联叫作“挥春”。在除夕,家家户户把神祇及门联换上新的。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大街上摆满了写、卖挥春的挡口。挥春用红纸书写,内容包括祖先神祇、春联、横额、单语。横额又叫“横幅”、“横头”。单语大多写上“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等吉利句子。鹤山最流行的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等。 

  压岁、封利是

  在除夕,鹤山民间有压岁的习俗。在食用方面,米缸要装满米,水缸要装满水。米缸、水缸头要压放着生菜、生蒜、香芹、茨菇、桔子等;米缸内放着煮熟的鲤鱼、生鸡(雄鸡)、猪胰(俗称猪横俐)、腊肠、腊肉、腊鸭等食品,皆取其丁财贵寿、横财顺利好生理的意头,作为新年的压宝。利是,是古代压岁钱的沿革。大人于除夕把利是封好(用红纸或利是封包钞票)在除夕发给孩子们,即谓“压岁利是”。钞票数目没有统一规定,统称“发财利是”。在鹤山,小孩向大人讨利是叫“逗利是”。 

  守  岁

  鹤山人习惯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并燃点香烛,在厅堂插花摆果,守候年初一的到来,谓之除夕守岁。因为自古民间传说“年”是一头比象大、比虎凶恶、头上长角的猛兽,专在农历除夕和年初一出来吃人。故人们警惕守卫,即使到夜深关门睡觉时,也要先烧爆竹,把“年”吓走,年初一黎明前起来,也先烧爆竹才开门。 

  除夕、团年、卖懒 

  除夕指农历年最后一晚,也叫年三十晚。鹤山人习惯张灯结彩,插鲜花,摆年桔,贴对联、门神,烧爆竹。家家准备丰盛的酒肴,隆重祭祀神祇,然后合家一起吃晚饭,团聚过年,谓之“团年”。这一天,离乡游子大都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同享天伦之乐。小孩在除夕之夜上街卖懒。他们怀惴着一个熟鸡蛋和一个茨菰,手提灯笼,拈着一支点燃着的香,穿街过巷,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一直唱到附近的土地庙,把香插好。回到家后,把鸡蛋分给家中长辈吃,希望就这样把懒惰卖掉,使自已变得勤奋起来。这是从前广州府属下各县流行的风俗,表达劳动人民对子孙良好的祝愿。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小孩卖懒的习俗已少见。到零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此起彼伏经久不息。从1995年开始,鹤山市政府禁止在沙坪城区燃放烟花、爆竹。

【分页导航】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开平  民风民俗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