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古镇都已经不知不觉地在我们的眼前渐行渐远,甚至消失不见,而江南一带的不少古镇,却因过度开发而变得喧嚣浮躁。相比之下,四川南部的福宝镇与山水相伴,独立尘埃,别有韵味,当竹影摇曳,微风拂过,巧夺天工的建筑显得自然纯真、典雅质朴。天降祥瑞的传说又给福宝古镇增添一份神秘色彩。
从合江县城转车约1个小时后,司机提示我“福宝到了”。而下车看到的街道令我疑惑,因为整条街几乎没有古的痕迹——一个紧挨一个地摆设着各种货品的小摊铺、川流不息的赶集人流、新修的水泥道路、一间间新建的楼面……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说明这里正在向新迈进,只有穿镇而过的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似乎对小镇的变迁并不在乎,不像我这么失望。但很快,我的疑虑就被打消了。
顺着当地人指的路,我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时光一下子倒流了几十年,眼前的街道是由石板铺就的,高高低低、凹凸不平;一排排的木屋顺势在街道两边展开,古老而寂静。四川民居建筑多依山傍水,就地取材,粗犷中透出轻巧与精致,福宝古镇也不例外。但这里的民居格外强调自然与建筑的韵律感,仿佛就这样从大地里钻出来,一点也不突兀,建筑本身也可圈可点——黑色、轻薄的屋顶与白色、高大的墙体形成了鲜明对比,墙体装饰风格又和屋顶的层叠感形成了节奏,宏大中透着细腻。
这样的街道和民居让我有登高远望看看古镇的迫切感,于是午饭后,我爬上镇外北面的山,据说这是一览古镇全貌的最佳地点。那天天气并不是很好,天空灰蒙蒙的,我一路上都在懊恼来得不是时候,却还是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远远望去,朦胧竟然让古镇变成了一幅水墨画,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屋宇千姿百态,排排吊脚木楼错落有致,随山势起伏。小街宽处七八米,窄处仅一米半左右,全部系青石板铺就,石阶蜿蜒伸向前方,行人在石梯间上上下下,走出了小镇特有的诗意。如果雨雾再浓些,就更宛如仙境了。
据当地老人介绍,福宝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初建时因交通不便,居民谋生艰难,所以借庙宇兴场镇,故名为“佛宝场”,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成为巨镇,也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明末,一场大火将小镇毁于一旦,木楼土屋几乎荡然无存。大火后重建时,人们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七尺大的鹅卵石,故改名为“佛宝新场”,解放后更名为“福宝场”,当地的人们也把福宝镇称为佛宝镇。现在所见的古镇,大部分建筑都是清代乾隆到光绪年间重建的,基本保留了当时的格局,是川南山乡民居建筑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