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微风、夕阳静静地点染锦溪的青瓦白墙,游客在静静地离开,而锦溪的人们还是悠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来的游人只是路过他们家门前的过客,或许也是他们眼里的一道风景线。
说到江南水乡,似乎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周庄、乌镇,离不开同里、南浔和西塘。其实,在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古朴秀美、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水乡古镇,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这些小镇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锦溪就是这样一个古镇。
水乡锦溪,美名源于一溪。相传锦溪两岸桃李纷纷,朝霞夕辉,遍洒江面,满溪被映照得金光闪耀,灿若锦带,因而得名锦溪。
锦溪距离苏州很近,从苏州驱车到锦溪只需一会儿。说起来,锦溪的年纪很老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吴越春秋,伍子胥筑苏州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西汉末年,辅助光武帝刘秀的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至三国时,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此;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因不愿为官归隐于此间;至今镇上的陆氏三贤祠堂,是为纪念隐居于锦溪的唐代大文学家陆龟蒙而建。但许多人知道锦溪,却是因为被埋在这里的那个美人陈妃。
当年南宋孝宗皇帝的宠妃陈妃为躲避金兵入侵的战乱,在此小住了数日,之后香消玉殒,水葬于镇中的五保湖。从此,锦溪成了皇帝寄托相思的地方,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锦溪古镇被五湖围拥,这条包孕在橙湖、淀山湖、五保湖、矾清湖、白莲湖等五湖间的河流,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陈妃水冢在莲池禅院后面,若隐若现于湖中,谓之一景。陈妃就在这样的烟波浩渺中沉睡了数百年之久。旁边一块碑上有诗云,“谁见金凫水底纹,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据说这个水冢从来没有被人打开过,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秘密。
锦溪的美,美在水。江南水乡离不开桥,锦溪亦是如此。锦溪桥梁星罗棋布。当地民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和天水桥。
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全长52米,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每逢中秋佳节,凭栏赏月,唯见天上皓月与湖中水色相映成趣。
最美的桥当数天水桥,它横卧在几条河流的交汇之处,远望如长虹一般,横跨河面。桥头两端有四尊石雕狮子,昂首挺胸、收腹起臀、卷发巨眼。它们是锦溪沧桑的见证,以沉默的方式替代了震撼天地的狮子吼。
到锦溪观光,最惬意的要数乘小船游古镇。数十艘江南水乡特有的小船排成长长一列,早在古镇边上静静地等候。
摇橹的船娘都是清一色的锦溪妇女,她们用帕子包着头发,身穿蓝印花布衣,笑容满脸,热情地招呼众人坐好坐稳。随着船橹的摇动,小船缓缓驶离码头。回头再看那船娘摇橹,娴熟、轻盈、优美。摇到妙处时,小船悠悠往前,只见橹动,不见浪花与响声。
“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呀,咱们俩是一条心……”观赏间,一首众人极为熟悉、充满江南吴侬软语风格的民歌从前方小船飘逸过来,引得众人四下寻找和观望歌者。为我们摇船的船娘是位年纪40开外的妇女,她告诉我们,江南水乡的船娘长有一副好嗓子,哪一个都会唱歌。
我随意问她可否也唱上一首?船娘笑声作答,随即歌从口出:“太湖美呀太湖美,太湖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歌声中,江南水乡人特有的热情大方、真诚好客的特性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众人的掌声中,船娘接着还为我们清唱了《茉莉花》、《苏州好风光》等民歌。这在舞台上难以听到的、原汁原味的水乡吴歌曲调,委婉清丽、甜润抒情,不时地飘荡在这江南水乡上空。
船靠岸后,我们沿着一旁镶嵌着美人靠的临河石板小街漫步,突然被一阵从未闻过的香味“熏倒”,循着香味来的方向,我们向小巷深处一溜小跑,原来是锦溪特产酥饼发出的香味。当地人称其为“袜底酥”。
“袜底酥”从宋代使用至今的灶台上刚被烘烤出来,午后的阳光涂抹在酥饼店里,也涂抹在“袜底酥”上,香气穿街过巷飘扬而去。
锦溪的另外一个传奇就是有非常多的博物馆。不大的镇上有“中国第一古砖瓦博物馆”、“江南书画篆刻艺术馆”、“紫砂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刘海粟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张省先生的“张省美术馆”以及“中国根雕博物馆”……因此锦溪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之美誉。不仅如此,相比其他的水乡景点西塘、周庄,锦溪还有密布的河网,众多的小桥,同时外面又和大河、湖泊相连通,可以说把众多江南水乡所有景致都包含在内了。
傍晚时分,微风、夕阳静静地点染着锦溪的青瓦白墙,游客在静静地离开,而锦溪的人们还是悠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来的游人只是路过他们家门前的过客,或许也是他们眼里的一道风景线。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曾经深情地将锦溪喻为“睡梦中的少女”。我们默默在小巷里转悠,唯恐将锦溪吵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