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出行导游 > 畅游在成语里 历史之都邯郸市旅游指南

畅游在成语里 历史之都邯郸市旅游指南

2012-6-7 6:21:43    网友评论 风景网  
   复制链接 |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其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梅开二度

 

  梅开二度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而现在这个典故多用在足球比赛中,说的是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连进两球

  丛台之名来源于当时的许多亭台楼阁连接成片。 据载“连接非一,故名丛台”,相传丛台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赵武灵王观看歌舞、检阅兵马操练之地。台高7米,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22米,十分壮观,台上有乾隆手书登丛台御笔碑及郭沫若登丛台七律诗碑各一方。台的顶部为据胜亭。该亭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为当时据守邯郸兵备杨彝所筑,其意为“据此者胜”。亭上书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字,是传说《梅开二度》故事中陈杏元和梅良玉分手决别之外。丛台北面是“七贤祠“。由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三忠祠“和四贤祠改建而成。内塑春秋战国时斯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七位名人塑像。他们都曾为赵国作出过卓著功勋,被称为”三忠四贤”。七贤祠西面是碑林长廊,内有历代书法家碑刻数十方,艺术价值颇高,还有中国最大的墓志铭。


 

   [编辑:孙一鸣]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邯郸        
相关景区
景区类型:历史圣地,其他
景区位置:华北地区-河北
景区资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级别:4A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游玩天数:1天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