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六朝古都”南京 千年前真面目(图)

“六朝古都”南京 千年前真面目(图)

2011-4-6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中国网  
   复制链接 |   

  千年前南京已有两层楼阁

 

街中货郎向儿童兜售玩具。

  《仿宋院本金陵图》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浓缩了丰富多彩的金陵城乡生活情趣,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画中的建筑形制、人物衣饰、招幌舆船等气息,均较好地体现了宋代风格。图中商肆民屋基本为单层建筑,偶有二层楼阁出现,桥梁皆为木质。对照《南都繁会图》、《上元灯彩图》画卷,明时南京已出现不少两层楼堂,并有石拱桥梁跨河。这从图画视野印证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测绘技术十分落后,清代中期以前地图绘制均较粗糙,难以精确反映地标景物等具体方位。从《景定建康志·府城之图》可见,宋代金陵瓮城门就有多个,但所绘平面形状皆呈方形或梯形。而《仿宋院本金陵图》所绘当时瓮城皆呈向外凸的半圆形,中间又以直墙对称分隔,形成三道城门。以金陵东门为例,人们入城时须先从外圆一侧城门进入其中一侧四分之一圆形瓮城,再由中间直墙城门进入另一侧四分之一圆形瓮城,然后再通过东墙城门入城,形成了一条 “S”形的进出路径。瓮城乃冷兵器时代城防御敌重要设施,相同面积的圆形建筑周长最短、故最为省材,从中也反映了古代民众的聪颖才智;再如“十里秦淮”河面早先比较宽阔,《宋史》记述由于“两岸居民填筑河房,添造屋宇”,河道逐渐变窄,“流水不畅”,这也与画中所绘秦淮商肆河房林立景致较为吻合;此外当时下水门一带亭榭逶迤,曾为观览绝胜处。该画卷城墙上的亭阁精致典雅,不禁让人联想起赏心亭、二水亭、横江馆等宋代名迹的影子……

  十米长卷再现民生百态

  杨大章的《仿宋院本金陵图》为绢本设色画卷,纵34。1厘米,横1088。3厘米,摹绘的是宋代金陵城乡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民情。从右至左,大致可分为三段画面内容:第一段主要描绘金陵城的东郊乡野景致,第二段截取了从东门(在今通济门一带)至城西下水门(在今西水关一带),内秦淮河畔的市井风貌,第三段则展现了下水门外的郊野风光。在近11米长的画卷中,仅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有400余个,可谓蔚然大观。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景定建康志》等载,当时城墙呈长方形,四周共有8座城门。其中东侧有东门、上水门,朝阳乃南门,西边有下水门、龙光门、栅寨门、西门,阴面为北门,东门的情形在画中清晰可见。

  在现代摄影术发明之前,昔人针对当时景象、历史图像等,往往通过画家绘写或摹写方式承载传递信息,故旧时朝野曾出现不少字画仿本,包括针对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宋代《清明上河图》等名画的摹本。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仿宋院本金陵图》有两幅,一是乾隆五十二年谢遂所画,杨大章画的《仿宋院本金陵图》是乾隆五十六年完成。杨大章是乾隆時期的宮廷画家,专攻人物与花鸟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侯怡利研究认为,杨大章的《仿宋院本金陵图》较谢遂的版本更为细腻,且用色鲜明清亮,细节部分相当考究。从杨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图》中的人物穿着以及商贩所售莲蓬头等信息判断,该画卷“应该是描绘夏末秋初的景致”。

  相对于以往有些画家凭借目识心记脱稿摹写,时常会与原稿本存在一定差异。《仿宋院本金陵图》乃杨大章“奉敕恭仿”、现场摹写之作,他在宋代院体画风基础上融入了一些元、明人笔意,以工兼写,精细写实,构图繁而不乱,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丽典雅,因此在技法表现上似乎更为丰富;又因受封建专制束缚,杨大章供职宫中自然不敢有太多闪失,摹绘内容一般不会轻易地画蛇添足或偷懒敷衍。

  从文献和版本学角度看待,由于宋代以前反映金陵的存世典籍数量有限,绘画叙事更是凤毛麟角,清宫旧藏《宋院本金陵图》今已难觅形影,因此杨大章的《仿宋院本金陵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宋代金陵风俗画卷的散佚缺憾,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非同寻常。这一现实主义风俗画卷为人们研究宋代社会风俗史、经济史、商贸史、农业与手工业史、建筑史乃至交通运输史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图画参考依据,故值得世人珍视。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