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岁月山水各沧桑 苍山洱海间的历史脚印

岁月山水各沧桑 苍山洱海间的历史脚印

2011-3-3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黑瑛
   复制链接 |   

  一面是白雪皑皑的苍山,一面是碧波万顷的洱海,在苍山洱海之间有一片沃土,虽然这片沃土幅员不大,但倚山面海,气象不凡。远在一千多年前,这里作为南诏、大理文化的发样地和中心,就已经出现过一个有声有色的历史舞台,从那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这里的雪山碧水又不知阅尽了多少人间沧桑,以致今天人们逡巡在这片土地上时,历史的脚印触目皆是,连那苍山洱海的岚光水色,也是自然与历史的色彩相互濡染,使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在宽阔的洱海水面上看苍山,觉得它格外苍莽深沉,但这儿人们更为欣赏苍峰的雪,现在虽然已经春回大地,苍山峰巅之上依然堆银叠玉,一片晶莹。只是受这里特殊地形影响,苍山雪峰经常是云遮雾掩,偶尔云绽雾消,那雪顶才会熠熠然出现在碧蓝的天幕之上。不过,即使在云山纠缠不已之时,那天际积云与峰颠积雪相互粘连。山形与云影的轮廓错落叠合,使人一时难以辨清哪是雪哪是云,这时你会感到萦云载雪的苍山又是那么的神秘。

  苍山虽以雪名,但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心目中的苍山却并不在雪。远在唐代,人们就在山麓修建了苍山神祠,为的是祈求苍山的神灵造福人间。但不寻常的是,人们并非只是期望山神给他们带来风和雨顺,而是把当时中央王朝与地方民族政权会盟的誓书珍藏于石函之中,供奉于山神之前,他们要苍山为之作证,边疆民族与祖国血肉相连,不弃不离。显然,这儿人们心目中的苍山,寄托了和鉴证着他们对祖国、对未来的一片崇高心愿,那苍山也正由于寄托和鉴证了人们的崇高心愿而显得庄严和神圣了。

  人们对祖国、对未来的崇高心愿为什么要苍山来作证?难道在苍山脚下曾发生过让人们世代难忘的事情吗?在这儿,历史的脚印有的泯然难辨,有的依稀可寻,有的却深深印在这片土地上,也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就在不久前,这儿还有两个万人冢耸立着,而冢里埋葬的却是数以万计的布满箭孔刀痕的“大唐天宝战士”的尸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

  唐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讨南诏蛮,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鲜于仅以身免。

  天宝十三年,剑南留守李宓率兵七万征南诏,兵至西洱河,大败,全军殁,宓沉江死。

  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历史悲剧!这个悲剧发生在苍山脚下的洱海之畔,是这儿人们世世代代所难以忘怀的,虽然千年的风雨已把万人冢颓圮了,但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却随着时间、实践的淘涤、检验而越来越真切了。这件事,肇端于唐玄宗的两位权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们为了邀功取宠而寻衅南疆,导致了这幕历史悲剧的发生。当时李、杨者流先是颠倒是非,嫁祸边民,后来则“兵败以捷闻”,用万千士兵的生命换得皇帝的更大恩宠;历史面目被一手掩盖了,但时间检验是无情的,就在事情发生几十年后,公论已在人心。当时诗人白居易就在他的有名的乐府诗《新丰折臂翁》中,通过一个八十八岁的老翁的亲历,用血泪之笔描述了人民大众对这个事件的感受。

  诗中折臂翁回忆六十年前“天宝大征兵”的情景,指出事情的起因是“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征兵之时,“户有三丁出一丁”。一时“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老翁当时也在应征之列,为了逃脱这场灾难便采取了折臂自残的办法,“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就这样,老翁“一肢虽废一身全”,保住了性命。虽然六十年来“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但老翁忍受六十年的痛苦折磨而并未后悔,他想的是:“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诗人通过这个折臂老翁的口描摹了这个事件的一个侧面,使得历史的本来面目重现出一个轮廓,但万人冢里哭声呦呦的“云南望乡鬼”们,又怎样为这个历史事件做亲历者的见证呢?

  万人冢不该任其颓圮:作为一个历史的印记,它应该永远昭示各族人们的后世子孙:出现今日的民族团结和睦的南疆,历史曾经被怎样的扭曲过,而各族的人们又为这种扭曲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在万人冢里留下来的一个石碑上,刻着明代云南总兵邓子龙的一首诗,诗文是:“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惟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诗不怎么好。作者在观念上显然还没有完全从历史的扭曲中解脱出来,但是他把万人冢与苍山雪联系起来,倒是发人深思。那苍山白雪,千古不消,可谓阅尽人间沧桑,但它能为埋葬于自己身边的十多万“冤魂”说几句什么公道话呢?我问苍山,苍山默然。不知它是不愿回答,还是不屑回答,只是把头深深埋进白云之中,显然,它要人们自己去思考。

  其实,人们还是能从历史教训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的。就在苍山佛顶峰下太和城的遗址上,矗立着一座字迹斑驳的“南诏德化碑”。这碑是在发生十多万人葬身洱海之畔的悲惨历史事件之后十年建立的,经过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可辨者仅余七百多字,但人们为它修了一个华美的碑亭小心地加以保护着,原因是在这个碑上记述了南诏王在这次事件后的一种冷静的思考,表达了开启兵衅的不得已的心情和对团结统一的热切愿望。显然,这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历史的走向的。这个碑亭与万人冢遥相对应,构成了苍山洱海间一组意义非比寻常的自然景观,让人们领悟到,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历史在前进中曾经留下过多么沉重的脚印。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苍山洱海        
相关景区
景区类型:湖泊
景区位置:西南地区-云南
景区资质: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级别:4A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游玩天数:2天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