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不识真品 名作真迹反遭冷遇
重新装裱后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1652年,这幅画被江苏丹阳的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两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其实,乾隆皇帝得到的第一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假的,是明末文人临摹的,被后世称之为《子明卷》。这幅《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虽是仿作,但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几乎一模一样,几可乱真。后人为了牟利,将原作者的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了。
乾隆皇帝得到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之后,他一边坚定地宣布第二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分别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们虽然有人鉴别出乾隆皇帝认定的赝品其实是真迹,但谁也不敢点破,而是纷纷附和皇帝的意见,把这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认定为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乾隆皇帝还命 令大臣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
后来有一种说法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入宫后,乾隆皇帝其实也鉴别出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和仿作的真假,但他在此之前一直把仿作当成真迹珍藏,觉得特别没面子,因此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在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