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母系氏族时期,今定西市境内就有先民在洮河、渭河流域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耕生产,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夏商时期,今定西地区属“雍州”之地,为西戎部族所居。西周晚期,周人的足迹已达渭河上游。
春秋时期,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居于渭河中上游的邽、冀2戎,设邽、冀2县,今通渭县南、陇西县东为冀县辖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开疆拓土,称霸西戎,秦国势力到达洮河流域。战国时期,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豲戎”,秦国的西境到达今陇西、渭源、临洮县境内,设置了狄道、豲道2县,今定西境内建置县由此开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秦本纪》)。“陇西”之名始见于史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始设陇西郡,郡治狄道县,今定西市均辖属于陇西郡。陇西郡因其郡治位于“陇水”、“陇坻”之西而名。陇西郡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郡级行政区,也是定西地区设郡之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陇西郡治仍在狄道,陇西郡辖狄道(今临洮县)、枹罕(今临夏州)、临洮(今岷县)、冀(今甘谷县)、邽(今天水市)、下辨(今成县)、西(今西和、礼县境内)7县。
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得陇西郡地,设首阳县(今渭源、陇西县境内)、襄武县(今陇西县境内)。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陇西郡析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设天水郡属国都尉勇士县,治满福(今定西县境内)。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部,陇西郡属凉州刺史部。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从襄武县南部析置鄣县(今漳县)。
三国时期(220~265年),曹魏分全国为13州,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今定西为曹魏陇西、南安、广魏3郡所辖,陇西郡治由狄道县移至襄武县。
西晋时期(265~316年),今定西市为秦州陇西郡、南安郡、狄道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今定西先后为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割据政权所控制。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今定西先后为北魏、北周统治。
隋朝时期(581~618年),今定西为陇西、会宁、金城、临洮4郡辖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陇中地域为陇右道管辖。
北宋时期(960~1127年),今定西北部为宋与西夏的交界地带,全境先属秦凤路,后属熙河路。金代(1115~1234年)其建置多承宋制,设临洮府、巩州等。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七月,设巩昌府,(治所在今陇西县),十月,以汪世显为巩昌便宜总帅,此为“巩昌”得名之始。
元代(1271~1368年)设行省制,以下设路、府、州、县。今定西地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定西州、及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所辖。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巩昌府领秦州、阶州、徽州,辖有定西、会宁、陇西、通渭、漳县、秦安、优羌(甘谷)、宁远(武山)、张家川、清水、天水、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等16个县,辖区相当于今定西、陇南、天水3地市的区域,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
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甘肃巡抚,驻宁夏,顺治五年(1648年)徙驻兰州。康熙三年(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府(今陇西县),康熙六年(1667年)改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徙治于兰州,设陕甘总督,驻西安以统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陕甘总督驻兰州行巡抚事,今定西市辖于巩昌府。
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治,今定西市境内曾为兰山道、甘肃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统辖。是年废道,直辖于省,同年宁夏、青海建省,甘、宁、青分治,今定西地区辖于甘肃省。民国33年(1944年),省政府下设专员公署。
1949年8月中旬,定西市各县相继解放,9月22日,由原会宁分区易名为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辖7县。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更,而定西市驻在地一直设在定西县。1951年4月,改称定西专员公署。1956年1月,定西专区辖定西、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会川、临洮、榆中、皋兰、永登、景泰、靖远12个县,此为辖区最大的时期。此后,辖区又几经调整。1968年10月,专区改称地区。至1976年,定西地区辖定西、临洮、陇西、通渭、渭源、靖远、会宁7县。1985年6月,将原辖于定西地区的靖远、会宁2县划归白银市,10月,将原属天水地区的漳县及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200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定西地区和定西县,设立地级定西市,定西市设立安定区,市人民政府住新设立的安定区中华路。定西市辖1区6县,即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漳县、岷县。